-
汪氏小苑 编辑
汪氏小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汪氏小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房屋布局规整: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汪氏小苑内有丰富的木雕、砖雕、石雕与装修、墙面、地面相结合。汪氏小苑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丰富,是研究当时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2013年3月5日,汪氏小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汪氏小苑
地理位置:江苏省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
所处时代:清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987-3-28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7年8月,汪氏小苑进行维修。
2019~2020年,汪氏小苑进行房屋维修、设施设备检修。
汪氏小苑平面图
砖雕“福祠”,是早晚及婚丧喜庆时烧香敬神的地方,因为祭拜的是土地神,所以也叫“土地祠”。两个鸱吻间的屋脊为牡丹花图案,象征着荣华富贵;屋檐下为草龙、夔龙图案,因为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家外不能置龙形图,于是用了变形的龙形图案以示华贵。福祠左为磨砖对缝仪门,入内为正厅。
小苑中纵
树德堂
小苑西纵
小苑西纵为汪氏儿女和女眷的住宅。西纵后两进为闺房,其间门牖关则独立成区,开则相通相连。中轴采用圆作,圆柱圆梁的堂式结构,显得庄严。西轴采用方作,方柱方梁的轩式结构,加钉天花。西纵首进是“秋嫣轩”,为汪家女眷接待女宾所用。秋娉轩前有“可栖”花园。花街铺地,中为团寿,前为花瓶(平)升三(级)图案。西南角是一船轩,南宽北窄,中置罩隔,如同船头船尾,轩内置放团几,瑶琴,上悬面国画。船轩中设红木落地罩隔。罩上内容丰富,有“凤戏牡丹”“鼠偷葡萄”“仙鹤献寿”“鹿含灵芝”“喜鹊登梅”“蝙蝠翔舞”。
小苑东纵
春晖堂
小苑后花园
“调羹”的厨房
防空洞
防空洞,是日军侵华的飞机逼出来的。“防空洞”内面积不大,约十几平方米,有南北两个进出口。另外还建有暗房、暗阁、暗门、暗壁、暗洞。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内有丰富的木雕、砖雕、石雕与装修、墙面、地面相结合。取材有汉白玉、金丝楠木、红木、柏木等;技法多样,有阴刻、平、浅、深浮雕、单面、双面透雕;题材丰富,有几何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寓意深刻,吉祥如意。文史蕴含深厚:门楣、石额、匾额、楹联包含书法“楷、隶、行、草、篆”,出自名家佳作,且与小苑内环境融为一体。
汪氏小苑主人汪竹铭,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30岁时,任“乙和祥”盐号经理,取得外江口岸江宁、浦江、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并在仪征十二圩设有“乙和祥”分号。汪竹铭生有四子二女。长子汪泰阶,字伯平,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主要负责“乙和祥”盐号外事销售联络。次子仲石后改做房地产,三子叔盈继承皮货业,四子季高则从事金融业。后代多为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
遗址碑
地理位置
汪氏小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
汪氏小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汪氏小苑,路程约3.6千米,用时约1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