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瓮城遗址 编辑
铁瓮城遗址,又名子城、京城,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是东东汉时期古城遗址。
铁瓮城遗址始建于东汉末年,平面略近椭圆状。1991年,开始发掘,清理出六朝夯土及包砖墙遗迹、历代官衙建筑遗迹等。铁瓮城在吴国几座都城中建城年代最久,保存遗迹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治所,历经晋、唐直至明、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铁瓮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铁瓮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铁瓮城遗址
地理位置: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
所处时代:东汉
占地面积:约 63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54-1-154
铁瓮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1991~199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铁瓮城遗址西垣、北垣进行了试掘。
1993年,由镇江古城考古所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队,先后对铁瓮城遗址南垣、东垣、西垣、城内建筑及西垣外侧的石路、城壕等遗迹进行勘探、试掘。
2004年,对铁瓮城遗址南门实施抢救性发掘。
铁瓮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2005~2006年,对铁瓮城遗址西门进行考古勘探。鉴于民居密集,地势起伏较大,铁瓮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只能采取见缝插针、小型灵活的方法进行勘探和发掘。历年共发掘探方、探井30余个,面积共计1182平方米。
2018年6月~2019年,镇江博物馆对前期勘探中发现的西垣(南段)及疑似西门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
2020年3月,在2018年发掘区域的南侧继续进行了发掘。
城垣
综述
铁瓮城遗址位于北固山前峰,城垣平面略近椭圆形,西南角稍向外凸出,与六朝时期的万岁楼遗址连接。南北长约480、东西最宽处约300米。
西垣
铁瓮城遗址西门航拍
上垣,系铁瓮城西垣二层台以上部分,有城垣包砖墙、护坡砖面、夯土等。
西门南侧门墩外侧包砖墙
下垣,依山而筑,下部夯土陡直,外侧曾砌有包砖墙。垣面上有斜面夯土,原来应铺有护坡砖面。下垣结构与上垣相似,亦是由短直墙与坡面墙组成。
马面,在探方TXT5内的二层台面上,发现城垣包砖墙及夯4的北端直接与经削齐的原生山体咬合。在其北侧TXT4内,山体呈东西向脊状隆起,现残存高度比南侧下垣坡面高2~3米。通过探孔还发现,在TXT4北侧凸起的山体之外有包砖墙及二层台遗迹。这一残存凸立于城垣之上的原生山体,南北宽近10米、东西长约20米,其南、北及西端都有夯土包围的迹象。
西垣,为依山而筑,由下垣(直墙与斜面垣体)、二层台及上垣(直墙与斜面垣体)组成。残存的上垣顶面距现存的外侧地面仍在20米以上,上垣顶边距下垣底边的水平宽度约34米。
北垣
北固山前峰北沿土岗为东西走向,顶面长约100米、宽约2~3米,海拔约37米,与前峰东、西两侧内土岗相接。1992年,在其中段偏西部位发掘探沟一条(TBT1)。文化堆积以历代城垣夯土为主,揭露了清代石垣、明代砖垣以及六朝时期城垣夯土等遗迹。
北垣的夯筑方法大致与西垣相似,即在山体外侧加筑夯土。1992年,在北垣中段一次施工中暴露出一座东汉砖室墓,南北残长3米、宽1.2米,出有釉陶瓦楞纹盘口壶、铁刀等。残墓被六朝城垣夯土所叠压。
东垣
北固山前峰东沿土岗为南北走向,北高南低,长约400余米,顶面自北向南海拔26.9~38.3米,分别与前峰北、南土岗相接。六朝遗迹主要有城垣包砖墙及夯土。包砖墙叠压在唐代地层之下,南北向,在探井内揭示部分长1.7米、宽约0.8米,残存8层砖,墙高0.6米,每层收分约0.01米。用砖规格不一,皆饰绳纹。
南垣
南侧门墩内侧包砖墙及散水、排水沟遗迹
城门
南门
1994年,发现唐、宋时期门墩包砖墙遗迹。1996年,发现六朝门墩包砖墙及宋至明清道路遗迹。2004年,对南门西侧门墩南段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200平方米,揭示了六朝城垣包砖墙、夯土、门墩包砖墙以及门道、人行道等遗迹。
西门
2005~2006年,配合万古路修建工程对铁瓮城西门遗址进行了勘探。在烈士路与千秋桥北街间居民区内探出上下叠压的宋、唐、六朝道路,宽约4~5米,其特征与南门同期道路遗迹相类似。在道路两侧探出的六朝门墩夯土遗迹,其东西宽约20米、厚约2~3米,特征亦与南门六朝门墩夯土相似,确认了西门的道路及门墩夯土。
城外遗迹
石路遗迹
石路由两层石块铺砌而成,石路下方为路基土,石路宽约6米。石路的始筑年代为孙吴时期。
壕沟遗迹
石路西侧,发现倾斜的沟壁遗迹,宽约9、深近2米。壕沟紧贴石路,年代为先吴时期。
城内遗迹
地层堆积
第1~4层:分别为明清、元、宋、唐时期,累计厚约3.6米。第5层:分两小层。5A层为黄灰色土,质地较紧,出南朝陶瓷,属南朝时期。5B层为黄色土,质地紧,有夯层,层厚0.07~0.08米,出六朝前期陶瓷,属六朝前期。
建筑遗迹
六朝屋基,F8为例,由砖砌台基和铺地砖面两部分组成,台基包砖墙东西走向,探沟内显露部分长3米、宽0.4米、高0.5米,以两砖平铺叠砌,外侧逐层收分。台基南侧地面以大砖铺底,横向错缝排列,砖为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8厘米的印粗绳纹砖。
砖砌通道
1995年,发现了晋、唐时期砖砌通道遗迹。东晋时期砖砌通道呈东西向,内宽0.72米、高0.45米,两端延伸至探方东西壁内。两侧墙体平砖叠砌,宽0.16~0.18米,残高6层,内面墙壁工整,外面参差不齐,外侧为东晋夯筑地层。路面团砖,横向错缝铺砌。该通道东侧被唐代通道以及明代石墙打破。东晋和唐代通道反映的是晋唐时期铁瓮城内部设置的隐蔽式通道。
铁瓮城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历代遗物。其中,以建筑用材的砖、瓦及生活用的陶瓷器为主。
砖
砖,有文字砖和纹饰砖两种。文字砖有“大吉宜子孙”和“富贵”两种,文字皆模印于砖的一端。“大吉宜子孙”文字砖
铁瓮城遗址出土唐五代字砖
瓦
铁瓮城遗址出土字砖、瓦当、滴水
瓦当
瓦当,有云纹、兽面纹及莲花纹三种。
陶器
铁瓮城遗址出土陶器
铁瓮城,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记载,是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这本书中叙述:“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孙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铁瓮城城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唐《润州图经》说“古号铁瓮城者,以其坚固如金城之类”;另一说法是因铁瓮城形如卓瓮。
《读史方舆纪要》说,三国以后铁瓮城这个地方,一直被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衙城在利用着,长达千余年,直到清末,镇江的衙署才迁出。所以铁瓮城又被称为“千年衙城”。
北固山,濒临长江,近南北走向,山有三峰,依次称为前峰(南峰)、中峰、后峰(北峰)。铁瓮城依前峰(今鼓楼岗一带)而筑。但由于岁月悠悠,城兴城废,铁瓮城旧迹已难以确认。早在北宋年间,润州(镇江)籍丞相、诗人王存就发出感慨:“晚登北固顶,俯视南徐城。废垒何茫茫,山川回纵横”。
地理位置
铁瓮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
铁瓮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铁瓮城遗址,路程约2.8千米,用时约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