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林观石刻群 编辑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郁林观石刻群郁林观石刻群

郁林观石刻群,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时间跨度从唐代到明清。

郁林观石刻群共有16处石刻分布于附近的山崖上,跨度从唐代到明清,其中包括“唐隶”《郁林观东岩壁纪》、“宋篆”《祖无择三言诗勒》,保存完好。其余为谭亨甫诗刻、宋四士题名、刘居实题名等。另外,还有明王同和清黄道传的题刻。 郁林观石刻群是古代书法艺术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史有着较高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郁林观石刻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郁林观石刻群

地理位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

所处时代:唐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19-4-02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郁林观东岩壁纪》刻于唐开元七年(719年)。

谭亨甫题刻刻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

祖无择三言诗刻镌于北宋庆历甲申年(1041年)。

刘居实题刻刻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

王同题刻一、王同题刻二均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黄道传题刻刻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

2011年,江苏省文物局曾委托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就该地区地面石刻的数量、分布、价值等情况开展调查与研究。

2013年,郁林观石刻群周围修建了护栏和游览步道。

遗址特点

编辑

郁林观石刻群

郁林观石刻群位于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 共有16处石刻分布于附近的山崖上,跨度从唐代到明清,其中包括郁林观遗址东岩壁巨石上的《郁林观东岩壁纪》,保存完好。

文物遗存

编辑
郁林观东岩壁纪

《郁林观东岩壁纪》《郁林观东岩壁纪》

唐开元七年(719)镌于“飞泉”前一块巨石上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为海州司马崔惟怦之子崔逸撰文,未著书刻者名款。文24行,行17字,字径10厘米,八分书,是一篇描述云台山风景名胜的游记。书法风格颇似“石门颂”,但结体更为方整,被收录于《金石录》,为历代金石家所重视。

郁林观东岩壁纪拓片

《郁林观东岩壁纪》刻石净面高1.99米,宽3.8米,共393字。书刻彰显初唐“瘦硬”笔风遗韵,线条瘦硬挺拔、饱满有力,波挑自然平和,通篇呈现清新典雅的气韵。结体在中规中矩中追求灵动飘逸,上紧下松,呈飞动之势。同时以篆入隶,直追汉隶,许多字的偏旁以篆书写成,甚至许多字直接用篆书结体。清代叶昌炽评其:“天挺伟表,鸾翔鹄跱,汉石门析里两颂,无以尚之。”

《郁林观东岩壁纪》内容:维大唐开元七年,岁在己未粤正月庚寅朔,时大人出为海州司马,礼当巡属县、问耆疾,周览海甸,察听甿谣。人无事矣,乃回驾惕想,眇瞩云山,寻紫翠之所,登虬龙之道。盖欲征灵宅吉,洗我尘虑;岩岩直上,窅窅傍邃。雾月与碧海同深,霞朝将赤城争峻。代有知而不能至者,至而不能赏者,赏而不能穷者!亟闻我东海县宰河南元公:光发幽躅,起予泉石,缔思构匠,蠲洁形胜,遂披丛篁,凿崩壁。悬流喷水,藏宿雨而时来;卧石埋云,触摇风而不散。历时花木,红紫无名,入听笙歌,宫商自合。固可为真人之别馆,元始之离宫哉!夫登会稽探穴,慕古长想,复何奇乎?岂如志在魏阙,心游江海,两忘出处,双遣是非,唯元公得之矣!攀赏未极,列壑生阴,促驾言旋,攒峰拥骑。家君顾而叹曰:尔知游名山,勒铭记者,非思入上玄,道存虚白,亦何能造次不远而为之!吾少事云林,长牵尘迹;晚龄心事,尽于岩间。小子志之,贻夫来者。其列座同志,次而镌诸。司马男清河崔逸文。朝议郎行海州司马崔惟怦字践直、朝议郎行东海县令元瞹字徽明、丞阎朝宾、主簿孙亨友、尉苟抱简、尉上官崇素、司兵窦晏”。

祖无择三言诗勒

祖无择三言诗勒拓片祖无择三言诗勒拓片

祖无择三言诗勒,篆书,镌于北宋庆历甲申年(1041年),祖无择作诗,苏唐卿书丹,王君章镌刻。 刻石净面高约4.85米,宽5.95米,共102字,集三家之长。该刻书法取法晋唐,用笔转折纯圆,结体正方且字内空间匀称;注重线条的粗细对比和弯曲,突出书体的艺术审美性而刻意增强修饰功能;同时突破“二李”小篆的严格规范,迎合“尚意”时风。

祖无择三言诗勒祖无择三言诗勒

祖无择三言诗勒刻文为:“清原王公衮君章、武功苏唐卿致尧、范阳祖无择择之。犯惊涛,斻溟渤。披宿莽,屐崛岉。愒盘石,解簪韨。挹飞泉,醒心骨。挥高论,谢俗物。思古人,曶终日。足饮酣,清思逸。即绝壁,试奇笔。千万年,苍藓没。后有人,为吾拂。落款:宋庆历甲申岁秋七月辛卯朔,择之文、致尧笔、君章刻”。祖无择,字择之,河北范阳人,北宋进士,累官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曾与王安石修起居注,其文享誉海内。苏唐卿,陕西武功人,明嘉祐七年(1062年)任费县宰,次年书欧阳修《醉翁亭记》于衙内,是中国宋代成就较高的篆书家。《金石录》一书载:“苏唐卿,欧公(欧阳修)故人也,佳章善篆。”20世纪60年代,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印的《各种书体流浅说》曾特别介绍苏唐卿的这块石刻。

“宋四士”题刻

“宋四士”题刻“宋四士”题刻

“宋四士”题刻位于“唐隶”《郁林观东岩壁纪》左侧,正文6字,篆书。落款4行,行书。刻面宽110厘米、高165厘米、字径16×16厘米。时代为南宋。刻文为:“宋四士尝登山。落款:石林虞仲子、水石草堂道人、无碍居士、芝台翁”。无碍居士为南宋政权要员李弥大,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尚书,宋绍兴十年(1140年),卒。

谭亨甫题刻

黄道传题刻 谭亨甫题刻黄道传题刻 谭亨甫题刻

谭亨甫题刻“宋篆”(《祖无择三言诗勒》)左侧,“黄道传题刻”下方,壁面光滑平整。楷书,上段5行,每行10字;下段6行,每行12字。刻面宽147厘米、高111厘米、字径18厘米。时代为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刻文为:“上蹲狮子石,下有濯缨泉。石崖对镌磨,唐宋留二贤。大暑日不到,银河倾九天。花气晓熏谷,春水如佩悬。坐久捐埃尘,冠弁斯泠然。石曼卿赋此诗,状此景,穷写胜概,曲尽其情,而无石刻以为之纪,好事者记于州之永安寺壁。虑其岁月深远,颓废不存,今刊于此,以永其传,盖将托是诗以不朽焉。丁亥闰十月,谭亨甫题”。石曼卿(994~1041年),北宋文学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工诗词,善书法,著有《石曼卿诗集》传世。这首诗为宋代大诗人石曼卿游览郁林观的观感之作,原存海州永安寺壁间。谭亨甫恐日后遗失,遂题刻于此。

黄道传题刻

黄道传题刻,“宋篆”左侧,“谭亨甫题刻”上方。正文隶书,款楷书。刻面宽190厘米、高92厘米、字径25×20厘米、款径11×9厘米。时代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文为“东岩观瀑布磨崖。垂虹溅雪,漱玉喷珠。宣统元年仲春下浣黄道传题并书,赵秉汉监刻”。黄道传,字习斋,号薪田,自号守拙老人。历任海州直隶州教授、学正、东海县教育会长。著有《啸月山房文诗全集》流传于世。黄道传的书法以隶书、楷书见长。

刘居实题刻

刘居实题刻刘居实题刻

刘居实题刻,“唐隶”左侧,行书,共计6行、42字。刻面宽88厘米、高145厘米、字径25×25厘米。时代为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刻文为:“通判海州刘居实德充,案行属部,过妙云观,登狮子岩,至郁林观少息,投宿海清宫。重和二年仲春十有一日”。

王同题刻一

王同题刻一王同题刻一

王同题刻一,略上仰,正文8字分两层横书,字体楷书,上下款篆书。刻面宽305厘米、高130厘米、字径64×61厘米、款径26×14厘米。时代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刻文为:“甲辰冬至,采山钓水,抹月批风。中泉王同”。王同,字一之,号中泉,河南郏县人。著有《谦忍图说》《永感类集》《义方堂集》《乐归园集》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任海州知州;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离任。

王同题刻二

王同题刻二王同题刻二

王同题刻二,正文楷书,上下款篆书。刻面宽135厘米、高225厘米、字径100厘米、款径12×12厘米。时代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刻文为:“明嘉靖甲辰二十三年秋仲月望日。正文:飞泉。下款:奉训大夫海州知州王同书”。

文物价值

编辑
郁林观石刻群是古代书法艺术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史有着较高的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祖无择三言诗刻”等十余处宋、明、清石刻归并入该文保单位,并更名为“郁林观石刻群”。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郁林观石刻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郁林观石刻群保护规划》

2015年,启动《郁林观石刻群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12月,《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2021年10月,《规划》通过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核准。

保护范围:

东至喷水崖,南至山涧沟,西至灌缨泉,北至唐隶石刻北5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喷水崖上50米,南至山涧沟南50米,西至飞泉水库、郁林观遗址,北至唐隶石刻北120米。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郁林观石刻群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

飞泉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郁林观石刻群,路程约15.4千米,用时约2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