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天主教堂 编辑
江北天主教堂,原名圣母七苦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40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建,哥特式建筑风格。2014年7月,教堂因失火严重损毁。2016年7月,天主教堂完成修复。
江北天主教堂建筑面积4846.4平方米,整组建筑由钟楼、主教公署、本堂区及若干信徒宿舍及生活用房组成,结构整齐,具有较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是现存较早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也是当年法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重要见证。
2006年5月25日,江北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江北天主教堂
地理位置: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40号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4846.4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 00:00-24:00
编号:6-0945-5-07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0年,教堂及部分附属房归还。同年12月24日,复堂,改名为耶稣圣心堂。
1992年,教堂正门附属用房搬迁并拆除。
1993年,舟嵊后勤部退还主教公署。
2001年,教堂周边的房屋拆除后建设外滩公园。
2014年7月,教堂因失火严重损毁。
2016年7月,天主教堂(主教堂)完成修复。
江北天主教堂
教堂
教堂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布局,坐东朝西,东西纵长43.94米,分别有钟楼、前厅、中厅、后厅(弥撒间);南北横长20.58米,室内左右两侧各设东、西走向通道两条,并有侧门,教堂内专辟一间赵主教墓室,平面为方形抹八角。在教堂前40米处设有一米高防洪堤一道,使其围成院落,院内纯铺紫红地砖。
教堂主体建筑由五层钟楼和一层教堂及赵主教墓室构成。高、直、尖的砖砌外墙扶壁立柱匀称地环绕整个教堂,扶璧立柱上方收攒成尖塔状,教堂钟楼侧墙外还设有尖拱形壁龛,似通气窗户,檐墙间有牛腿状尖齿形装饰,墙体用青红两色磨砖拼花砌筑。正立面横向分三段式,每段正面各设尖券透视门,正中拱门稍大,左右门对称,门上装饰的八根石柱分别护砌墙体,并逐级收拢至尖顶形成几何图案,图案中用彩色玻璃制成的玫瑰窗,精雕细刻,奇巧华丽。
教堂弥撒间正中设祭坛供主教像,台前围以短栅栏,是教堂神圣、庄严之地。栏外还设讲座,堂内四周悬挂有耶稣受难始末像十四幅。入门处原有唱经楼,设置管风琴,已在“文革”时被损毁。
钟楼
钟楼高耸挺拔,自下而上的垂直面用不同的质材与收分,清晰地分为五段,其中第三层墙面采用突角隅合的方法进行结构的有机处理,形成中间由立柱为轮廓的两扇尖券木质百叶窗,整柱雕刻成科林斯式。第四层的束柱与三角拱组合,内置罗马瓷面大钟,其两侧再设尖塔衬托。顶层的石质锥形塔尖处竖一金属大十字架,直插云霄。
赵主教墓室
赵主教墓室立面的尖拱窗、锯齿檐等装饰与教堂风格保持一致,只是屋面为水泥穹隆顶状。墓室内摆放着刻有十字架图案的石质棺柩,墓前踏跺上筑祭台,祭台也为石制立柱尖拱式。
清末,法兰西教士顾芳济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甬,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觅得康熙时郭中传所建教堂旧址重修。咸丰元年(1851年),由罗马教廷委顾芳济继任驻用专司浙江教务,自此宁波始有主教。咸丰三年(1853年)城内天主教堂开工建造,翌年落成,逾年倒塌,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后于同治七年(1868年)增建钟楼。现江北天主教堂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代牧主教苏(法籍)兴建,名圣母七苦堂。
江北天主教堂的兴建与延用,不仅带动了江北岸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推进了宁波近代港口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研究宁波近代建筑的传承脉络,探索宁波城市与港口的兴盛轨迹,映衬宁波城市文化遗产的结构类型,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2006年5月25日,江北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江北天主教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40号。
江北天主教堂
交通信息
乘坐宁波市内轨道交通1号线(高桥西方向)东门口站(1口出)下车,步行1.0千米可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