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越族岩画群 编辑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境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仙居古越族岩画群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先民刻制。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由福应送龙山岩画、朱溪小方岩岩画、广度中央坑崖刻、上张西塘岩画4处组成,总面积1422.65平方米。岩画点上刻凿有蛇形、鸟形、鸟头鱼身形、马形、太阳形、人像形、柴刀形、锄耙形、棋盘形等各类图纹220多个,其中蛇形、锄耙形图纹普遍见于各岩画点。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面积较大的岩画群落。岩画内容丰富,反映了古越族先民的生活形态,农事意识、民俗信仰、宗教思想,为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领域对古越族先民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题材、表现技法、发展情况等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仙居古越族岩画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仙居古越族岩画群

地理位置: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所处时代:春秋、战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22-4-02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面积:1422.65 m²

历史沿革

编辑
据文献记载,仙居在东晋时期就已发现岩画。《万历仙居县志》内十二卷《纪遗》记括苍山,提到山上石壁上有刻划,引《神仙传》云:“(方士)王方平居昆仑,往来括苍,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识”。又一段“群志”云“石壁科斗,韦羌山亦有之。”

北宋县令陈襄任职仙居期间,其《韦羌山》诗云:“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

清末民国初,黄岩王舟瑶的《台州志外拾遗五十则》有两则提到仙居朱溪的岩画。

2002年,浙江省第二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仙居朱溪中学美术教师在朱溪小方岩的岩石上发现了几个图案,后被证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留下的岩画。

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仙居广度中央坑崖刻进行了考察,初步鉴定其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崖刻。

岩画特点

编辑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由福应送龙山岩画、朱溪小方岩岩画、广度中央坑崖刻、上张西塘岩画4处组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先民刻制。总面积1422.65平方米。诸岩画点上刻凿有蛇形、鸟形、鸟头鱼身形、马形、太阳形、人像形、柴刀形、锄耙形、棋盘形等各类图纹220多个,其中蛇形、锄耙形图纹普遍见于各岩画点。各图形大小不等,大者0.30~0.31米见方,小者0.15~0.16米见方,线条流畅,笔画粗犷,风格古朴,内容丰富。

<p>送龙山

送龙山

西塘

西塘

小方岩

小方岩

中央坑

中央坑

主要岩画

编辑

福应送龙山岩画

福应送龙山岩画位于福应街道赵家垟村西送龙山,所在的岩石略倾斜,但岩面平整,岩面上刻凿着人物形、蛇头形、房屋形、太阳形、米字格形等各种图纹约50个,整体保存较好,但部分岩画有后期破坏的痕迹。

福应送龙山岩画福应送龙山岩画

朱溪小方岩岩画

朱溪小方岩岩画位于朱溪镇平院村小方岩俗称“狮子耳朵”处,总面积约110平方米。岩画所在的崖面不甚平整,向东南倾斜,岩壁上刻有似鸟、似马、似鱼、似人像、似田字形、似蛇头、似锄耙等图纹15个。另一处在“小方岩下”,岩画风化较严重,内容较单一,刻有锄耙形图纹共7个。

小方岩岩画“狮子耳朵”处岩画人身鸟头状图像小方岩岩画“狮子耳朵”处岩画人身鸟头状图像

广度中央坑崖刻

广度中央坑崖刻位于广度乡中央坑村五份头自然村前门山脚,共两处,面积约7.6平方米。一处有酷似象形文字的阴刻图纹4个,字迹清晰可辨。另一处有近似象形文字的阴刻图纹6个,崖面风化较严重,但仍依稀可辨。

广度中央坑崖刻广度中央坑崖刻

上张西塘岩画

上张西塘岩画位于上张乡西塘村西侧西塘山,是仙居各处岩画中分布面积、凿刻图纹数量最多的一处。发现的有三处岩画分布点,分别为高山塘岩画、大岩塔岗岩画、冷水湾头岩画。

上张西塘岩画上张西塘岩画

文物价值

编辑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面积较大的岩画群落。岩画内容丰富,反映了古越族先民的生活形态,农事意识、民俗信仰、宗教思想,为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领域对古越族先民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题材、表现技法、发展情况等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仙居古越族岩画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小方岩洞

交通信息

自驾:从台州市出发经S38—台金高速—仙居立交—仙居县。

下一篇 坎门验潮所

上一篇 椒江戚继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