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村窑遗址 编辑
中村窑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林果场四周的山岗坡地上,面积120万平方米,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创烧于北宋中晚期,南宋达到鼎盛,明初逐步断烧。
中村窑遗址由珠山窑址、1至4号山窑址、草竂后山窑址、五亩山窑址、回瑶后山窑址、蛇头山窑址和中心作坊区组成。整个窑场功能明确,分工细致,以白水河为界,西面为中心作坊区,东面为生活区和部分作坊区,各个窑址周围又有相对独立的淘洗作坊区,形成了规模宏大、作坊系统完整、持续烧造时间长的青白瓷窑系窑场,是福建省已发现的窑场规模大、保存较完整的宋元时期青白瓷窑场。
2013年3月5日,中村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中村窑遗址
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林果场四周的山岗坡地上
所处时代:宋至明
占地面积:12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05-1-205
1984年,中村窑遗址在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1993年~1994年,为配合东牙溪水利工程,由省、市联合组成考古队先后两次对中村窑遗址的草寮后山元代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较完整的龙窑、系列淘洗池作坊、制坯作坊、窑神祭台等遗迹。
中村窑遗址
综述
中村窑遗址面积120万平方米,由珠山窑址、1至4号山窑址、草竂后山窑址、五亩山窑址、回瑶后山窑址、蛇头山窑址和中心作坊区组成。整个窑场功能明确,分工细致,以白水河为界,西面为中心作坊区,东面为生活区和部分作坊区,各个窑址周围又有相对独立的淘洗作坊区,形成了规模宏大、作坊系统完整、持续烧造时间长的青白瓷窑系窑场,是福建省已发现的窑场规模大、保存较完整的宋元时期青白瓷窑场。
草寮后山窑址
草寮后山窑址
草寮后山窑址揭露的重要遗迹有龙窑、淘洗池、制坯作坊、窑神祭台等。经发掘测量,龙窑形制为长方形斜坡,最大坡度28度,平均坡度22度,窑头和窑尾高差25.5米,由窑头、窑室、窑门、窑尾、耳棚等组成。整个龙窑窑炉遗迹残长达82米,是福建省已发现烧制青白瓷最长的龙窑。
淘洗作坊有陈腐间、屯放工棚、淘洗池等遗迹。其中淘洗作坊共有六个池子,平面呈现不规则长方形或方形。六个池子之间由上而下共有三级落差,池子之间有沟槽互相串联,形成一组完备的淘炼瓷泥工艺程序。制坯作坊遗迹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遗迹有陶车坑、台型基座、柱洞等,是当时窑工制坯和拉坯的主要场所。窑神祭台位于窑址的中心部位,它所反映了宋元时期窑场宗教活动方面的情况。
综述
草寮后山窑址出土遗物
草寮后山窑址出土遗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烧制的瓷器产品,包括窑具、拉坯和修坯用的工具;另一类为窑工日常生活用品,有龙泉青瓷器、铜器和铁器等。
瓷器产品
瓷器产品以青白瓷为主,灰白胎、釉色发灰或灰黄,器形有碗、盘、盏等。碗的形制大多为敛口、弧腹、圈足,施釉一般不及底,内壁或刻划花纹或模印花卉等。该窑兼烧少量酱黑釉碟。
精品代表:北宋青白釉团花纹瓜棱执壶
北宋青白釉团花纹瓜棱执壶
制瓷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类的遗物均出土于制坯作坊。种类有修坯用的瓷刀和陶车上的瓷质构件荡箍、轴顶碗等。
(1)瓷刀:有素胎和刃部施釉两种形式,刀身皆弧弓,其中一件凹面刻有“堞甲”二字。
(2)荡箍:圆形,内径口边施青灰釉。
(3)轴顶碗:平面呈圆角方形,顶端齐平,下面为圆锥形凹槽,槽内施青灰釉。
窑具
(1)匣钵:均为漏斗形,直口,直壁,下腹壁斜直内收,尖平底。
(2)垫饼:圆形,承器一面可见圈足印痕,底面弧凸。
(3)托座:圆柱形,靠上部略束腰,底心挖浅,座面绝大多数见碗类圈足印痕。
(4)试片(火标):均以瓷片作坯,平面略呈梯形,面上钻一孔。用于测试窑温与烧成。
2006年,中村窑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中村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5月,三明中村窑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2年5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公布《中村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位置信息
中村窑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林果场四周的山岗坡地上。
中村乡
交通信息
乘坐市内公共交通31路至中村站下车后步行可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