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榕寺塔 编辑
六榕寺塔又名六榕寺花塔、千佛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六榕寺内。原寺名宝庄严寺。五代十国时南汉改称长寿寺。后因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来寺,手题“六榕”寺榜,后来遂称六榕寺,寺内塔称为六榕寺塔。
六榕寺塔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一479年)。清初,重修六榕寺塔。1987年,重建大雄宝殿。1983年、1987年,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六榕寺塔楼梯上有层层叠叠、具有规整几何花边的楼梯顶,如往下倾斜的拱门,展示了古塔建筑中的重要工艺。
1989年6月,六榕寺塔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六榕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文名:六榕寺塔
地理位置: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六榕寺内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81-3-38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梁大同三年(537年),诏许昙裕法师兴建一木塔,供奉从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
北宋初年,焚于火,寺仍存而塔已湮灭。
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称净慧寺。
宋绍圣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与信士王衢归沙门道琮于舍利塔故址重建宝塔,下瘗佛牙舍利,龛藏贤劫千佛像。
清初,重修六榕寺塔。
1987年,重建大雄宝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为永丰仓,仅存塔及观音殿。两年后僧人于塔东重建觉皇殿,改门东向。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以后明正统、嘉靖、万历、天启及清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均有重修。
1980年,重修花塔、六祖堂等处,扩宽塔院,
1983年、1987年,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
1993年,新建藏经阁。
六榕寺塔景观

六榕寺塔

六榕寺塔景观

六榕寺塔景观

六榕寺塔景观
结构
六榕寺塔位于六榕寺中央。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级,内连暗层共17层,高57.6米。塔身除斗拱及楼层、栏杆用木制外,其余大部分用砖砌就,作井筒结构,首层直径12米,各层砌砖叠涩挑承平座和瓦檐,并逐层向内收进,塔壁上多处有“广州净慧寺宝塔砖劝首林主簿并转运司监劝史首王”等铭文砖,首层的副阶和各层琉璃瓦檐出檐较浅,则是晚清重修时的式样。二层以上的木栏杆,1980年修复时采用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栏式,楼梯作穿塔壁绕平座式。
特点
六榕寺塔每层塔身外层都有回廊围绕,各层层檐以碧绿色琉璃瓦覆灭顶,檐顶微翘,形如飞鸟展翅,八个檐角每个都悬挂着铜制的吊钟。楼梯穿过塔壁,楼梯上还有层层叠叠、具有规整几何花边的楼梯顶,就如往下倾斜的拱门。
名称由来
南汉时宝庄严寺改名为长寿寺、宋初寺。塔均毁于火,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更名净慧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修宝塔,下瘗佛牙舍利,龛藏贤劫千佛像,故更名为千佛塔。北来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学家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路经广州到该寺游玩时,应寺中僧人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后人敬重苏东坡遗墨,将“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又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将净慧寺改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又名花塔。
2006年5月25日,六榕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理位置
六榕寺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六榕寺内。
六榕寺花塔
开放时间
全年8:00一16:30。
交通指引
广州市内乘坐24路、74路、85路、101路、108路、110路、113路、182路、高峰快线8路、夜12路、夜22路、夜40路、夜55路、夜79路、夜8路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