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光塔 编辑
文光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华路东侧,因其内部陈列千尊佛像,又称“千佛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
文光塔系平廊楼阁式砖石结构,高42.62米,内空心,有八面七层,每层有拱门圆窗、置石栏杆,塔内螺旋石梯122级,塔门配雄狮1对,塔端置红葫芦。文光塔集宋、明、清古塔建筑艺术于一身,对研究中国古塔建设的形制变迁和修建经验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光塔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为一体,是中国古塔建筑文化的特例之一,该塔也是潮阳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
1989年,文光塔被列入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文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文光塔
地理位置: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中华路东侧
建筑年代:宋绍兴元年(1131年)
占地面积:4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271-3-569
开放时间:免费开放(塔内暂不对外开放)
文光塔
宋咸淳二年(1266年),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
明崇帧八年(1635年),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并立有精刻石碑:潮阳邑候漆公鼎建文公塔记。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塔门石匾大书“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刻有唐文藻的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
1981年,棉城学宫一对石狮移置塔门两侧。
文光塔
文光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石斗拱承抬檐廊楼阁式,石砖筑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层。塔身各层平座因石造之故,挑出短浅。塔内各层有螺旋形石级相连;底层塔门向南第2至第6层,每层都有4门通塔廓,门外有石栏。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内设螺形石阶一百二十六级石阶上塔顶,登级可至塔厅。
石匾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时任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且在塔门顶有石匾大书“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刻有唐文藻的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
塔馆古井
古井
古甬道
2009年4月,在潮阳区政府组织对文光塔和文光公园第四次修缮后,古塔基座地平降低60厘米,恢复其历史高度,在古塔门前地下发现一条长6.16米、宽2.44米的古甬道,由三个乾卦组成,彰显道家八卦卦象的寓意,使古塔与公园更加协调。
塔前石狮
文光塔门前一对石狮亦颇有来历,据棉城一些老者反映,这是原潮阳县文祠门前的一对石狮。日寇炸潮阳时,文祠被炸毁,石狮幸存。解放后建简易影剧院时,把石狮暂时放于影剧院观众场后面。1958年建文光公园,经专管文化部门的领导同意,石狮移置于文光塔门前。
名称由来
潮阳文光塔原名千佛塔,这塔据说在元朝时曾遭雷轰,明太祖时曾维修过。众人重新拟名时认为:宝塔如彩笔,碧空似锦笺,龟头海是砚,朝天写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辉照潮阳。因而改名为“文光塔”。
传说轶事
文光塔
塔基
1989年,文光塔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4月开始,汕头市潮阳区政府安排修缮专项资金,组织对文光塔和文光公园进行建国后的第四次修缮。
2013年3月5日,文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文光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华路东侧文光公园内。
文光塔
交通信息
自驾游:
1、沿G324国道行驶至潮阳境内,转中华路到达景区。
2、从深汕高速海门收费站出,转新华东路北行,进入东山大道后再行驶至中华路到达景区。
客运班车:乘坐来往两潮和汕头的客运班车,在棉城境内下车,步行前往景区。
公交路线:乘坐汕头公交123路公共汽车,在潮阳汽车客运站下车,步行约700米到达景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崎碌炮台
上一篇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