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山寺 编辑
元山寺(Wonsan Temple),原名玄山寺,位于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汕尾玄武山旅游区内,始建于南宋建炎年(1127年),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的帝讳,改为元山寺。
元山寺是集宗教、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粤东闽南语系群众和东南亚各国华侨的信仰中心。玄武山庙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影响范围甚广。2007年6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山寺建筑格局为多组四合院对称式,坐北朝南,卧岗面海,依山递建,其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计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厅堂、院落,在右庑廊、方丈厅和僧房等建筑99间,是一座宫殿群体。
2001年6月25日,元山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元山寺
外文名:Wonsan Temple
地理位置: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玄武路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早8:30-晚5:00
门票价格:25元
占地面积:15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建筑年代:南宋建炎年(1127年)
编号:IV-178
元山寺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卫总兵建筑碣石卫城时将小庙改建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将玄武庙扩建成现存的规模,始称“玄山寺”。
元山寺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住持僧石溪长老主持修建元山寺。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住持僧别天长老主持修建元山寺庙宇。
清光绪六年(1880年),元山寺庙遭蚁蛀,由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碣石镇总兵李扬升、邓万林与住持蹭释大同募集重建。
1981年,元山寺重建福星垒塔。
1986年,重建玄武山戏台,修复后的元山寺仍保存明清对代的古建筑风貌。
元山寺
元山寺建筑空间利用天井与建筑相交织,使整个寺庙具有空间变化的丰富性和连续性。天井的布局,加强了建筑空间变化,开合变化的丰富性。
综述
元山寺内存有北宋“崇宁通宝铜炉”,明代“宣德铜炉”,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皇帝钦赐的诏书及清代瓷瓶等寺珍藏文物一批,以及泰国佛教会奉送的“释迦牟尼大佛铜像”等历史文物。
匾额
林则徐题字
“帝德光天”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南澳总兵洪轩(洪香)题。
“威宣岭表”为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皇帝御赐。同时还保存广东陆路提督碣石镇总兵李扬升刊刻的“御旨书刻匾”。
“丕冒海隅”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全省水师提督方耀题。
“灵声满道”落款称“钦命陆路提督标福字全军镇守碣石等处总兵官振勇巴图鲁刘永福敬献。”
“灵声赫濯”为镇碣使者邓万林(曾任广西西道御史)题送。
“台阁文章”高挂于玄武山戏台上,由道光乙末科探花李文田咸丰年间刻送。
“恩重如山”,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程恩高(曾任福建省水师提督)题送。
寺内题字
“咸蒙履泰”是咸丰年间(1831年至1861年)碣石总兵泊承升刻送。
“璇枢密运”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碣石镇人曾逢年(时任山东登州镇总兵)题刻。
“武当飞来”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甲子镇举人张兆禧题送,原匾于1969年已毁,现为复制品。
“灵威遐播”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碣石镇总兵吴祥达题送。
石刻
明万历六年(1578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元山寺时,在塔下西侧石上题刻“起龙岩”。
明万历十年(1582年),参戌成雨泉、巡道郑谦山、姚龙聚会于山亭之上,共商抗倭大计,撰文共立“三台保障”碑记。
明万历八年(1580年),碣石卫指挥任光璨等撰文共立“建碣石玄武山寺”碑记。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镇碣使邓万林在麒麟石东面陡壁上题刻“山不在高”四个大字。
2014年7月21日,元山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明万历五年(1577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玄武庙,始称“玄山寺”。
康熙元年(1662年),清圣祖康熙(名玄烨)即位后,为避帝讳,改“玄”作“元”,且古时“玄”、“元”二字通用,故此后有“元武山”“元武庙”“元山寺”“元山祖庙”等称谓。《广东通志》有关记载,也有“元武寺”称谓。
典故传说
元山寺
节庆活动
元山寺庙会
1956年,重光庙会庆典活动,因解放后破除各种旧习俗而中断。
元山寺庙会
元山寺
门票:团体票20元,散客票25元,登塔10元。
交通:从陆丰市区汽车总站乘坐旅游专线或乘坐东海至碣石公交线路至“玄武山旅游区”下即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