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兵暴旧址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冶兵暴旧址大冶兵暴旧址

大冶兵暴旧址,原为武备学堂,亦称武校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大冶大道25号,大革命时期,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就发生在这里。

大冶兵暴旧址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清朝末年一处保护矿场的兵营驻扎地。旧址由一进四栋砖木歇山式建筑组成,由北至南,依次排列。四栋建筑形制上完全一样,只是在平面尺寸上稍有不同。其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中式回廊,西式门窗。四栋建筑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梁架为近代梁架与穿斗梁架相结合形式,上盖传统瓦片。在四栋建筑之间有小桥廊屋相连。大冶兵暴旧址建筑群几经修复,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大冶兵暴旧址对研究晚清时期大冶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及当时的兵备、教学等情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大冶兵暴旧址为大冶兵暴这一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提供了实物见证,它的发掘和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固定场所。

2006年5月,大冶兵暴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冶兵暴旧址

地理位置: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大冶大道25号

所处时代:1929年

占地面积:约 7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998-5-12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大冶兵暴旧址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

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打入敌旅的地下共产党员程子华,遵照军委周恩来同志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在大冶中心县委和大冶工农武装配合下,于12月14日夜11时半,率两个连的进步士兵与李灿、何长工所领导的红五纵队,里应外合,在武备学堂举行起义。经过激战,俘敌千人,缴枪900余支,活捉了敌营长和国民党县长,攻克了大冶县城。此后,兵暴队伍被编入红五纵队。

1949年9月17日,湖北省立大冶师范学校在大冶兵暴旧址成立。

1954年,黄石市人民委员会对大冶兵暴旧址进行修葺。

1986年,在大冶兵暴旧址前建花园,内有亭阁回廊、假山喷泉,四周有雕花栅栏,门上悬“天下为公”四字匾额。

1991年,大冶兵暴旧址前门空坪上建有重顶飞檐双亭一座,6层,高约21米。

1999年4月,大冶师范学校整体并入黄石市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更名为大冶市实验中学外校部。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大冶市委、市政府修葺大冶兵暴旧址并布展,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建筑格局

编辑

大冶兵暴旧址

大冶兵暴旧址原为武备学堂,亦称武校场。武备学堂是清朝末年一处保护矿场的兵营驻扎地。由大冶知县詹应甲领头在县城西面小西门外建立。武备学堂由一进四栋砖木歇山式建筑组成,由北至南,依次排列。四栋建筑形制上完全一样,只是在平面尺寸上稍有不同。其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中式回廊,西式门窗。四栋建筑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梁架为近代梁架与穿斗梁架相结合形式,上盖传统瓦片。在四栋建筑之间有小桥廊屋相连,人们从第一栋到第四栋皆可在屋檐下穿行,遇雨也不湿衣襟。四柱亭式廊桥,单檐歇山式,木构穿斗屋架,桥体下有孔,便于院中排水。

大冶兵暴旧址大冶兵暴旧址

大冶兵暴旧址建筑群几经修复,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文物遗存

编辑
大冶兵暴旧址前栋房顶饰有“一龙戏珠”,四角饰龙头上翘,悬挂铜铃。

历史文化

编辑
大冶兵暴

大冶兵暴发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14日,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一次成功的兵变。被中央军委和周恩来誉为“模范式的兵变”。它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平江起义齐名,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群众路线,正确运用暴动艺术成功兵变,为湘鄂赣武装斗争开创了新局面,是革命斗争史上的一大壮举,在中共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文物价值

编辑
大冶兵暴旧址整个建筑为抬梁式木质结构,没有雕梁画栋的装饰,古朴大方,对研究晚清时期大冶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及当时的兵备、教学等情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大冶兵暴旧址为大冶兵暴这一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提供了实物见证,它的发掘和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固定场所。

保护措施

编辑

大冶兵暴旧址遗址碑大冶兵暴旧址遗址碑

2006年5月,大冶兵暴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大冶兵暴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大冶大道25号。

大冶兵暴旧址-东南门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冶兵暴旧址,路程约2.9千米,用时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