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故居和墓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守敬故居和墓杨守敬故居和墓

杨守敬故居,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陆城龙窝村三组,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

杨守敬故居占地面积约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3平方米,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八开间,三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陆城龙窝村三组。陵园用地约5400平方米,建筑用地约450平方米,墓占地面积约204平方米,墓冢为圆形土堆。1987年8月,宜都市在杨守敬故居成立杨守敬纪念馆。从事收藏研究,展览研究等工作。杨守敬一生对祖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守敬故居和墓成为研究杨守敬生平、传承杨守敬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基地。

2006年5月,杨守敬故居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杨守敬故居和墓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995-5-12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杨守敬故居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续修。

杨守敬墓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

1986年,根据中共宜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意见,经湖北省文化厅批准,宜都市人民政府将故居维修后在故居内举办纪念陈列并对外开放。

主要建筑

编辑
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故居占地面积约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3平方米,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八开间,三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外围风格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与四邻相接处均为高大的风火墙,整个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庄重、典雅,是本地区土汉民族杂居地带仅存的典型建筑。故居内保存有杨守敬生活原状并设有陈列展览。

杨守敬墓

杨守敬墓

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陆城龙窝村三组。陵园用地约5400平方米,建筑用地约450平方米,墓占地面积约204平方米,墓冢为圆形土堆,其下部1米处由青石浆砌,高约3.2米,墓前(东面)立五厢石碑一座,碑宽2.85米,高约3.2米。碑有杨守敬浮雕半身像和碑名“杨守敬先生之墓”及碑文。

文物遗存

编辑

文物遗存

杨守敬故居存有杨守敬生前用过的床、柜、椅、脸盆、书、砚、毛笔等物品;也有他留给后世的几十部遗著、几十件书法真品,还有亲笔书丹的碑刻、拓片等。

主要展览

编辑
杨守敬纪念馆

1987年8月,宜都市在杨守敬故居成立杨守敬纪念馆。从事收藏研究,展览研究等工作。纪念馆辟有5厅5室:惺吾厅、典籍厅、真迹厅、碑刻厅、怀念厅;遗著室、卧室、书斋、遗物室、友谊室,陈列着近千件展品。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杨守敬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和大藏书家。他精通目录、训诂、金石学,长于历史地理的考证,著有《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水经注疏》等著作数十种。清光绪六年(1880年)4月,杨守敬出使日本,获得中国古籍五大车,共10万多卷,全部运回祖国。其中有唐、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抄本,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杨守敬擅长书法,有多部书论著作成为书法界的重要理论指导。杨守敬出使日本时,大量结交日本朋友,传授书法,改变了日本书法界的书风,被尊称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

价值意义

编辑
杨守敬一生对祖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守敬故居和墓成为研究杨守敬生平、传承杨守敬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措施

编辑

杨守敬故居遗址碑杨守敬故居遗址碑

2006年5月,杨守敬故居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2000年,杨守敬故居和墓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杨守敬故居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陆城龙窝村三组。

宜都市杨守敬纪念馆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杨守敬故居,路程约2.2千米,用时约6分钟。

下一篇 长阳人遗址

上一篇 三游洞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