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皇城城址 编辑
楚皇城城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东周时期楚国故城遗址,是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遗址。
楚皇城城址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筑于战国中期,西汉和东汉沿用并有增修,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在外城中还保存有烽火台、散金坡、跑马堤、金银冢等遗迹。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隅,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38万平方米。遗址出土有青铜礼器、蚁鼻钱、金币“郢爰”、东周及汉代的陶片等。楚皇城城址一直是探索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楚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
2001年6月25日,楚皇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楚皇城城址
地理位置: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
所处时代:东周至秦、汉
占地面积:22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088-1-088
2001年,为配合宜城市政府制定楚皇城遗址的保护方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宜城楚王城遗址作了一些调查、勘探和试掘。
2017年3~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馆联合对楚皇城城址北城墙及护城河进行了解剖,基本确定楚皇城城墙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下限一直延续到汉代。
综述
楚皇城城址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
楚皇城城址全貌

楚皇城
外城
外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6420米,其中西城墙长1840米,南城墙长1500米,北城墙长1080米,东城墙最长,为2000米。城墙系用土筑,经夯实而成。仍高出地面2米不等。城墙四周现存缺口6处,有4处被当地人称之为城门,即东门、大小南门和北门。其余2处位于东城墙上,1处位于东城墙的南端。
内城
内城城址采用大小城套筑,大城为廓,小城为城。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隅,面积约有38万平方米,其地形高出大城3米左右,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紫禁城”,即“宫城”。传说是楚王的宫殿所在地;烽火台,又名观楼子,在南城墙与东城墙的交接处,地势高于东墙地南墙,传说是望台;金银冢,在城内南部,距南城墙约200米,地表封土高达6.5米;晒金坡(又名散金坡),在城内南部偏东的一个高坡上,传说是楚王晒金的地方;白龙池在城内的西南角,地势低于四周,为一洼地。
窃曲纹铜方壶
楚皇城
楚皇城始建于东周时期,东汉时仍然沿用此城,又加筑了内外护坡,东汉以后弃用。五代时,因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之讳,改“城”为“墙”。明清时期,因音近而讹“墙”为“襄”,复加一“城”字,遂称“故襄城”。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襄阳府古迹”条又将其写为“楚王城”。当地百姓俗称“皇城”,故现名“楚皇城”。
保护碑
保护范围:楚皇城城址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东至宜岛大沟西边沿,西至郑集镇政府西围墙一线,南至南门口自然村北边沿一线,北至八支渠。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四周向外延伸300米。东至东经112°25′31″北纬31°39′12″,西至郑集至红星村中大路东边线,南至南门口自然村南边沿一线,北至汤家岗自然村北边沿一线。
地理位置
楚皇城城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
楚皇城城址
交通信息
自驾:从襄阳市出发经檀溪路—隆中大道—二广高速—楚都大道—乌海线—宜璞孔路—楚皇城城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