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曾伯纪功铭 编辑
李曾伯纪功铭,又被称为“襄樊铭”, 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办事处虎头山社区,处襄阳古城西南真武山东北麓,刻于宋宝祐二年(1254年)正月初一。
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刻于一块较大且相对独立的崖壁上,坐西朝东,表明磨平。幅面略呈方形,高4.43米、宽4.4米。铭文阴刻楷书,刻文自右向左共十一行,全文共计79字,其中序七行55字,记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率兵收复襄、樊两城事;铭辞4行24字。四周线刻花纹,题额为横排双勾体“襄樊铭”。 李曾伯纪功铭不仅是研究南宋政治军事史的珍贵史料,也是襄阳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力证。
2013年3月5日,李曾伯纪功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李曾伯纪功铭
地理位置: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办事处虎头山社区,处襄阳古城西南真武山东北麓
所处时代:南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62-4-06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李曾伯纪功铭
李曾伯纪功铭
李曾伯纪功铭
李曾伯纪功铭释义
李曾伯纪功铭(展览)
摩崖石刻是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为击退蒙古大军,光复襄、樊二城所勒,故称“李曾伯纪功铭”。
李曾伯纪功铭不同名称
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对“襄樊铭”的名称有不同的记载,如清乾隆版《襄阳府志》中记为“岘山摩崖碑铭”,清光绪版《襄阳府志》中记为“李曾伯摩崖铭”,清末民初的吴庆焘在其《襄阳四略·金石略》中记为“李曾伯纪功铭”。
铭文作者
李曾伯,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字长孺,号可斋,《宋史》有传。他不仅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家,也是词人,其词风多慷慨悲壮之调,曾自语“愿学稼轩翁”,有《可斋类稿》传世,其中有数首诗词言及襄阳。李曾伯就任京湖制置使为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也有学者认为是宋淳祐十年。此时的襄阳城防因多年战事已处于瘫痪状态,但李曾伯认为襄阳的地理位置较重要,不能弃之不顾,便向朝廷要求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荆湖军向盘踞在襄樊二城的蒙元军队发起进攻,收复了襄阳、樊城。此战的胜利,打破了南宋军队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鼓舞了士气,朝廷因此大加犒赏。收复襄樊二城后,李曾伯又下令修城池,建营房,以备屯兵驻兵之用。加固后的襄樊二城防御能力大大增强。第二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上疏,提出免税三年等建议。在他的经营下,襄阳城逐渐恢复了生机。“襄樊铭”就是他为了纪念收复和经营襄阳之功所勒。
遗址碑
地理位置
李曾伯纪功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办事处虎头山社区,处襄阳古城西南真武山东北麓。
李曾伯纪功铭摩崖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李曾伯纪功铭,路程约1千米,用时约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