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高塔寺塔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梅高塔寺塔黄梅高塔寺塔

黄梅高塔寺塔,又名百尺塔、春笋塔、乱石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境内,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高塔寺塔内坐铁铸四大部洲菩萨一尊,是湖北省境内宋代砖塔中第一高塔。高塔寺塔为多层楼阁式密檐塔,砖石仿木结构,多层密檐式,八角十三级,高33.4米。塔基平面为正八边形,底层单边长2.06米。塔底层建有塔盘、大理石台阶,南面为塔门,可入塔室。二层以上逐层递收,全为实砌,不能攀登。各层设佛龛、直棂窗或格眼窗,计88座。塔的每层均有檐,下施斗供和菱角牙子,上叠砌飞檐,现塔檐已风化残破,失去了棱角,细部模糊难辨。最上层为迭涩圆锥顶式。三层塔身八面外壁镌刻“民安物泰”“雨顺风调”“同沾福德”“上祝当今”“下及有情”等字。高塔寺塔不仅具有文物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古建筑研究价值,同时为研究北宋时期中原佛塔瘗埋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9年10月7日,黄梅高塔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梅高塔寺塔

地理位置: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境内

所处时代:北宋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379-3-18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唐代贞观年间,唐姓族人在此建众造寺,是四祖道信大师的精舍之地,五祖弘忍大师曾在此修禅。唐代咸亨年间,又建百尺弥陀佛阁,唐末毁于兵灾。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有天台僧仁禀,募化唐氏五兄弟捐资,在百尺弥陀佛阁原址建造高塔。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黄梅高塔寺塔建成。

清咸丰四年(1854年),高塔寺被毁,仅存黄梅高塔寺塔。

1985年,文物部门准备对黄梅高塔寺塔进行全面维修。维修人员从上往下拆至第六层时发现无法复原,只得按照北方佛塔的样式给黄梅高塔寺塔装上金顶。

高塔寺塔高塔寺塔

1986年,国家文物局修缮黄梅高塔寺塔,塔顶置宝珠塔刹。

建筑格局

编辑

高塔寺塔内部高塔寺塔内部

高塔寺塔内坐铁铸四大部洲菩萨一尊。高塔寺塔为多层楼阁式密檐塔,砖石仿木结构,多层密檐式,八角十三级,高33.4米。

壁刻壁刻

塔基平面为正八边形,底层单边长2.06米。塔底层建有塔盘、大理石台阶,南面为塔门,可入塔室。二层以上逐层递收,全为实砌,不能攀登。各层设佛龛、直棂窗或格眼窗,计88座。塔的每层均有檐,下施斗供和菱角牙子,上叠砌飞檐,现塔檐已风化残破,失去了棱角,细部模糊难辨。最上层为迭涩圆锥顶式。三层塔身八面外壁镌刻“民安物泰”“雨顺风调”“同沾福德”“上祝当今”“下及有情”等字。

建筑特点

编辑
高塔寺塔不用一寸木料、一根铁钉,全是用石料、青砖和糯米石灰一层一层地砌上去的。一块一块地码砌,逐层递收,慢慢收成春笋状的外形。历经千年,塔不歪不倒、不散不垮。

高塔寺塔高塔寺塔

高塔寺塔在设计构思上的特点,一是塔檐和塔壁都不是平直砌造。水平面向下凹,竖直面向内凹,形成双幽式结构,增强了塔身外形的秀美舒展;二是塔体砖层不是水平砌造,而是呈外高内低的锅面向塔心集中,使全塔砖块密结;三是黄梅高塔寺塔是一座纪念性舍利塔。

文物遗存

编辑
1986年,维修拆除过程中,黄梅高塔寺塔塔身逐层发现有“天宫”,内藏佛舍利的代用品―舍利七宝和供养物品,与塔身出土的塔志铭记载相符。

文物价值

编辑

高塔寺塔高塔寺塔

黄梅高塔寺塔不仅具有文物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古建筑研究价值。同时为研究北宋时期中原佛塔瘗埋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塔门塔门

2019年10月7日,黄梅高塔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黄梅高塔寺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境内。

高塔寺塔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黄梅高塔寺塔,路程约4.2千米,用时约14分钟。

下一篇 麻城雷氏祠

上一篇 毕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