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窖山堆石墓群 编辑
龙窖山堆石墓群,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龙源乡境内,总面积约180平方千米,是隋朝至明朝时期的古遗址。
龙窖山堆石墓群,是瑶先人的千家峒遗址。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以后,因战争举族迁离,留下了大量瑶人生活遗迹。龙窖山堆石墓群集中分布在临湘市羊楼司镇幸福、四合、梅池、龙源等村,地处龙窖山腹地,以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堆垒成坟冢的墓葬。就地采石,略作敲打之类的一次性加工,在山坡或沟溪两侧,顺着山势用石块堆垒成墓冢。龙窖山堆石墓群墓冢呈瓜子形、矩形、扇形、窄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五边形、蛙状、圆墩状等多种形状。龙窖山堆石墓群为大型石构筑古墓群,内涵丰富,遗迹众多,分布面广,形制各异,年代为隋唐至明代,为中国已消逝未能承继延续的石文化传统提供了考古已发现中国南方境内唯一的、仅存的、最原始的、真实的佐证。龙窖山堆石墓群对于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5日,龙窖山堆石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龙窖山堆石墓群
地理位置: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龙源乡境内
所处时代:隋至明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35-2-11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9年6月至7月,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组队对龙窖山东部的龙窖源(原龙源乡)进行了专项普查和考古试掘,共计发现龙窖源境内52处堆石遗存多达500多个堆石遗迹,发掘各类墓葬15座。
2010年11月至12月和2011年7月,先后两次进行了项目计划中第一阶段工作,即对龙窖山遗址东部地区堆石遗存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多的箭竿山及其周边即幸福村范围进行了专项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并对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堆石墓群进行了实测。
龙窖山堆石墓群
龙窖山堆石墓群,是瑶先人的千家峒遗址。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以后,因战争举族迁离,留下了大量瑶人生活遗迹,总面积约180平方千米。龙窖山堆石墓群集中分布在临湘市羊楼司镇幸福、四合、梅池、龙源等村,地处龙窖山腹地,以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堆垒成坟冢的墓葬。就地采石,略作敲打之类的一次性加工,在山坡或沟溪两侧,顺着山势用石块堆垒成墓冢。
墓葬形制
龙窖山堆石墓群
墓群年代
通过对墓葬随葬品的研究,以及墓中黏土LA—ICPAES成份分析和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年代测试报告,认定石冢墓群为瑶人墓葬,时代为隋唐至清代晚期,鼎盛时期为宋代,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瑶人进入龙窖山时间在隋唐以前,逐渐撤离龙窖山的时间在明代中期以后。而石围土坑墓的时代为明代中晚期,墓主是自江西迁入的客家汉人。砖室墓时代为宋代至明代,是本地的原居汉人。
周围遗迹
龙窖山除包括形制各异、规模不等的堆石墓群外,还发现有古石桥、古石寨、古石梯、古石井、石神龛、古石庙等50多处遗迹人文景观外,并有箭杆山、三江口、白果庵、三仙坦、老龙潭、龙溪港、剪刀岔等自然景观。
三溪沟堆石墓群M1、M2
椿树洲堆石墓群
椿树洲堆石墓群M1、M2
张家坦堆石墓群
张家坦堆石墓群M2
筲箕坪堆石墓群
筲箕坪堆石墓群M4
大眼塝堆石墓群
大眼塝堆石墓群M25
正经牌堆石墓群
正经牌堆石墓群位于老屋组屋场西北,东距筲箕坪堆石墓群约500米。堆石墓群处在两山相夹形成的沟壑之中,南北两侧陡峭崖壁之下,在两山相夹中间凸起的山嘴约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3个堆石墓,形状为半圆形、矩形。
地理位置
龙窖山堆石墓群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龙源乡境内。
湖南省龙窖山风景名胜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龙窖山堆石墓群,路程约44.3千米,用时约1小时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