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古建筑群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桃花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 桃花源古建筑群有1600多年的历史, 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废于明清。 桃花山牌坊、渊明祠、方竹亭、桃花观、遇仙桥、集贤祠、佳致碑、问津亭、高举阁、水源亭、临仙馆、白云轩等十多个景点被纳入保护的建筑群。

桃花源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为158000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方竹亭、菊圃、桃花观、高举阁、蹑风亭、观月亭、集贤祠等明清时期建筑。 这一带约5平方公里地区风光秀丽,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作《桃花源记》而著名。自唐代始建寺观,宋时鼎盛,元末毁于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毁于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修亭阁,按陶诗文取名。后屡有修葺。现存集贤祠、桃花观、方竹亭、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使桃花源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2006年5月,桃花源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桃花源古建筑群

外文名:The Peach Garden ancient buildings

地理位置:湖南省桃源县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约 158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早8:00-晚17:30

类型:古建筑群

名称:桃花源风景区

景点级别:AAAA级

门票价格:40元(学生20元)

著名景点:集贤祠、桃花观、方竹亭等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672-3-375

历史沿革

编辑
唐代,始建桃花源古建筑群寺观。 并且唐代上清洞法师黄洞源在桃源观修行。

宋代,桃花源古建筑群在战火中被毁。

明代,桃花源古建筑群被重建,又在战火中被毁。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桃源县令重修渊明祠,并沿山置亭阁。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士阁(俗称观音堂)一带被修复。

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大士阁,定名为“桃花观”,后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

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桃花源古建筑群的穷林桥。

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

1976年,桃花观山门被修复。

1977年,县政府拨款建桃源致碑。

1979年至1988年,桃花源古建筑群的穷林桥、蹑风亭、集贤祠、遇仙桥、秦人古洞、豁然亭、水源亭等被重新修复,并新建了探月亭、延至馆、佳致碑亭、碑廊、千丘池、菊圃、高举阁;维修了桃花源牌坊、桃花观等。

1982年至1983年,湖南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迈内。

1983年春,桃花源古建筑群被清理文物并重修,整理碑刻。

1984年,省水电拨款十万元,建怡然桥。

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筹建秦人宅宾馆。

建筑格局

编辑
桃花源景区又可分桃源山、桃花山、桃仙岭和秦人村四大片。景区内现有自唐以来的文物遗迹14处,桃花源古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18处,主要集中在桃花山景区之内,有方竹亭、菊圃、桃花观、观月亭、蹑风亭、高举阁等。

主要建筑

编辑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方竹亭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 明代建筑, 它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江东之捐被修建,清代命名为方竹亭。方竹亭坐南朝北, 单层正八角八方形,高6.3米,底径7.6米,砖石结构,墙厚约1米。方竹顶部为琉璃瓦攒尖顶,内为穹窿顶,券门券窗。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菊圃

菊圃始建于明, 原名“延至馆”,现由垂花门,廊亭,正祠和花墙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园林组群,总面积2764平方米。它以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而得名。正厅即渊明祠,三开间周围廊,单檐歇山顶,回廊外墙配漏窗,院内十字路中有渊明石刻像碑。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桃花观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桃花观始建于唐,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 桃花观总占地41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0平方米。 由山门、牌坊、半亭、正堂、落翼和墙垣构成方形院落。观堂为三间两缝架硬山式建筑,木质结构穿斗架。前檐廊是船蓬轩结构,后墙为封护砖墙。桃花观前有古钟和罗汉松。

蹑风亭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蹑风亭以陶渊明诗句“ 愿言蹑轻风”句命名,它是一座民国建筑。蹑风亭亭高10余米,是一座两层木质结构的四攒尖方亭。 蹑风亭坐南朝北,高约11米,宫式木门,建筑面积86平方米。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观月亭

观月亭因唐刘禹锡《八月 十五夜桃源玩月》诗得名。始建于唐,后来重修。它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垂檐歇山半亭。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集贤祠

集贤祠原祠毁于兵燹, 清代复修。它是一座木质结构,拥有硬山厅堂式十一架椽屋并前廊用四柱的建筑。同时它是一座清代建筑。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高举阁

高举阁在清代复建,以陶渊明诗句“高举寻吾契”命名。后又被毁,在1988年依日址重建。

文物遗存

编辑
桃花源等古建筑群木雕的表现手法:有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以及阴阳线刻等。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构成多层次的近似圆雕的效果。表现体裁分为单幅木雕、一组雕、连环雕、图案、花边。雕刻部分一般在斗拱、车板、门楣、匾额、窗页、屏风、立柱等部位。门的雕制,无论房门、大龛门、茶橱门、双门、排门还是其它形式的门,都集中精力构思和雕刻。门的雕刻装饰一般在顶横肚、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下横肚等几个部分。顶横肚多雕刻粗犷的花鸟纹样。门窗则一般雕以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富有情节、气氛热烈的图案。

历史文化

编辑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同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公元前528~516年),楚平王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秦时避难场所。公元前3世纪,伟大有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除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江一带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齐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居留了很久。常德还有以他的官职命名的“三闾桥”,“三闾巷”。他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在长期流放生涯中,到处行呤,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成为南方文学之祖和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桃花源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

保护措施

编辑
1959年1月24日,桃花源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成立桃花源文物管理所,开始对穷林桥、古道、玩月亭进行维修。

2006年5月,桃花源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桃花源古建筑群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1988年,桃花源古建筑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旅游信息

编辑

地位位置

桃花源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桃花源风景区

交通信息

桃花源古建筑群高速自驾前往:从长沙市到常德市桃源县出发,路程大约186公里,大约需要2小时2分。

下一篇 余家碑坊

上一篇 八十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