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故城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益阳故城遗址益阳故城遗址

益阳故城遗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是东周至宋时期遗址,延续时间约1500年。

益阳故城遗址保留下了楚、秦、汉、三国至唐宋时期的遗迹遗存,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故城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特别是简牍文献的出土,涵括了考古发现简牍所有使用年代,内容为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简牍内容丰富,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战国秦汉至三国时期益阳历史实物资料;与简牍共出的砖瓦、陶瓷等其他材质的文物丰富,由于有准确出土单位与简牍纪年,这一批文物将为建立益阳物质文化历史序列提供重要的实物标本。

2019年10月7日,益阳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益阳故城遗址

地理位置: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

所处时代:东周至宋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05-1-105

历史沿革

编辑

益阳故城遗址远景益阳故城遗址远景

益阳故城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称为铁铺岭城址,时代定为东周至汉代。

1982年始,因开挖排水沟、平整场地和房屋施工等原因,暴露多批文化遗物,益阳地方文物部门和以盛定国先生为领队的文物工作队先后于1982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8年对益阳故城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六次试掘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汉晋时期器物和城壕遗迹。

益阳故城遗址发掘现场益阳故城遗址发掘现场

2013年上半年,益阳市文物处对已暴露益阳故城遗址开展了抢救性的清理工作。

遗址特点

编辑

益阳故城遗址出土大量陶罐

益阳故城遗址位于一处东、北、南三面均高于周围约5~10米的低矮山岗东端,遗址北、东两面临资水及其支流兰溪河,南面是一条山沟,西面为两山包之间的鞍部。益阳故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在城址的西、南侧分布着大量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六朝隋唐及以后的墓葬。结合发掘及出土简牍的情况,可以确认益阳故城遗址即楚汉至宋元期益阳县县治之所,延续时间约1500年,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尤以简牍文献为代表。

益阳故城遗址益阳故城遗址

2013年,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古井16口,灰坑56个,灰沟7条,房屋建筑遗存9处。16口井年代跨越战国晚期、秦、两汉至三国,年代最晚的J12为宋元时期水井。从发掘情况来看古井口径一般为1.2~1.5米,均凿穿深八米以上的网纹红壤,再深入青灰色沙土层(透水层)1~2米,古井的深度一般在9~10米。除J2、J10、J11、J12、J14未出土简牍之外,其余12口水井都出土了数量不等的简牍,初步统计总数达一万三千余枚,其中J3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约八千余枚,J6次之,约一千余枚。从出土简牍的埋藏情况来看,大多数井的简牍与其他出土物混杂在一起,估计当时是作为垃圾陆续丢入的;也有部分古井(如J3)的简牍比较集中,且基本保持着成捆的状态,估计当时是集中处理的。从简牍的时代来看,从战国经秦、两汉直到三国孙时期,其中以两汉时期简牍数量最多。从简牍的内容来看,主要为战国至孙吴时期益阳县衙文书档案。在已经清洗、释读的简牍中,J8出土的一件木觚和J9出土的一枚木牍最为引人注目。J8出土的木觚上有“张楚之岁”字样。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益阳故城遗址出土瓦当

益阳故城遗址出土大量不同时期的简牍,还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空心砖、长条砖、陶瓷器、漆木器、铁器、铜器、动植物标本、木质生产工具等不同材质文物。

简牍

益阳故城遗址出土“永寿二年”简牍益阳故城遗址出土“永寿二年”简牍

益阳故城遗址发掘的16口古井中有11口井出土简牍,简牍数量达15230余枚,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两汉到三国孙吴时期,涵括了考古发现简牍所有使用年代,内容为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

J7简牍,保存较差,糟朽、降解严重,多残断和纵向开裂,缀合和复原的难度较大。完整牍长23厘米;木简有两道或三道编绳,无法分辨先编后写还是先写后编;检、楬长约10厘米,厚度不一。椠材加工多不规范。简牍文字均为毛笔墨书,墨痕较淡。多为习字简,笔迹稚拙者多见。简牍内容多为西汉前期益阳县衙署公文文书,具体记录了当时长沙国辖下益阳县、乡、村、里行政运作以及官民日常生活,是当时基层社会的实录。简牍公文记录有明确的年月和朔日干支。根据简文可知西汉初年长沙国及益阳县行政、官吏建置,从国至里,均有涉及。J7出土大量习字简,包括字书和乘法表,这些习字简是当时人们学习过程的遗存。簿籍文书有户籍和徒隶作簿,户籍中包含民爵,徒隶作簿是刑徒和奴隶的安排及工作记录。另有私人书信10余件,有“献书”字样。

益阳故城遗址简牍益阳故城遗址简牍

J9简牍,竹简保存情况较差,糟朽、降解严重,多残断和纵向开裂。有字简牍共579枚,无字简牍共201枚,合计780枚。以材质计,木简11枚,竹简769枚。木简,其一长23厘米、宽2.4厘米,重10.8克;其二长46.2厘米、宽2.5厘米,重47克。竹简长度多为22.7~23厘米,宽度多为0.7~0.9厘米,厚0.1厘米。饱水状态时完整简重2~2.4克,最重3.6克。两道编绳,无法分辨先编后写还是先写后编。均为簿籍类文书,简文为毛笔墨书,多为单面分栏书写。一简记一人或一事,简面大部分留白,断裂后下半段无字。

空心砖

益阳故城遗址出土空心砖益阳故城遗址出土空心砖

益阳故城遗址出土的完整和较完整空心砖均为长方体,内部中空,砖壁厚4厘米,两块整砖外围尺寸长、宽、高分别为140厘米、32.6厘米、18.8厘米和87.8厘米、31.4厘米、19厘米,较完整者残长71厘米,宽、高分别为32.4厘米和18.5厘米。整砖两端均有孔洞,一端为直径9厘米的圆孔,另一端为宽7厘米、长20厘米的方孔。正面与两侧面均饰重回纹,单组回纹共有四重,每组重回纹组成一个田字形回纹单元,若斜视回纹则形成以回纹中心为临界点、横竖菱格交错相间的视觉效果。泥质,火候较高,青灰色或灰黄色,残砖有少量米格纹和动物纹。空心砖使用年代当为战国末期楚、秦交替之际至秦末汉初之间。

研究价值

编辑
益阳故城遗址是湖南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一批县城之一,是益阳城市文化之根;大批量简牍内容丰富,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战国秦汉至三国时期益阳历史实物资料;与简牍共出的砖瓦、陶瓷等其他材质的文物丰富,由于有准确出土单位与简牍纪年,这一批文物将为建立益阳物质文化历史序列提供重要的实物标本。

所获荣誉

编辑
2013年,益阳故城遗址以“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之名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保护措施

编辑
1997年,益阳故城遗址以“兔子山遗址”之名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益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益阳故城遗址遗址碑益阳故城遗址遗址碑

2019年10月7日,益阳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1月30日,入选湖南省第一批省级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益阳故城遗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

铁铺岭社区居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益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益阳故城遗址,路程约5千米,用时约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