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编辑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碧塘乡湘洲村侍郎组,前临便江。
侍郎坦是一个上覆下空依山傍水的天然坦洞,坦高约12米,宽150多米,坦内留有南北朝、唐朝、清朝等三个时期的十五方摩崖石刻。在这里,湖南首次发现唐代韩愈的石刻手迹;首次发现唐代宰相、地理学家李吉甫的石刻;首次发现南北朝最早的石刻。唐代韩愈阴阳两幅题记石刻“昌黎经此”,文物专家鉴定为韩愈真迹。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湖南首次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和韩愈、李吉甫、杨于陵等名人名宦题刻。这些题刻不但清楚地记载了人物名字、官职,还准确地记下了时间、地点、随行、陪同,为后世考证此石刻群的历史信息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对研究唐代郴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这些名人显宦的生平业绩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当时的语言文字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侍郎坦摩崖石刻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地理位置: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碧塘乡湘洲村侍郎组
所处时代:南北朝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63-4-0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1年,永兴县文物管理所编制了《侍郎坦管理保护规划》,对坦内的民房进行了搬迁,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2005年,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先后5次来侍郎坦实地考察。
2007年,当地政府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侍郎坦清淤、平台铺石、台阶整理、码头建设、大型防护栏杆制作安装、环行路面修整、环行路面和踏步侧面护坡、标志说明牌等项目建设工程。
2023年,进行了侍郎坦改造提质项目,包括侍郎坦观景台环境整治(美化亮化)工作及路面工程。
侍郎坦摩崖石刻外景
韩愈昌黎经此阴刻
从“昌黎经此”石刻旁边一幅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的刻字:“……粉书昌黎经此四字,体势森严,风骨遒劲,历千百年未损……受命工镌如此。”可以得知,韩愈原迹是用比较耐久的矿物颜料白垩书写在石壁上,并未刻出,清朝时,后人将其阴刻,又有人模仿其字阳刻了一幅,以纪念韩愈两次被贬。其阳幅直竖,阴幅横排,笔迹相同。双幅如印,字大尺五见方,皆为行楷,遒劲有力。此后,这一天然坦石被当地人称为侍郎坦,是中国唯一一处韩愈旅途题字留念处。 阳幅幅宽1.06米,高1.21米;阴幅幅宽2.37米,高0.665米。
程恩泽的草书题跋
郴王炼丹石刻
郴王炼丹石刻是侍郎坦石刻中较具特色的一方石刻。这方石刻记录了唐代王室探索与实践“长生而炼丹”的故事,为研究唐代炼丹史提供了史料,也为研究唐代炼丹文化提供了重要佐证。
线刻佛教造像
侍郎坦石刻群中有一幅石刻别具一格,是一幅较完整的阴纹线刻佛教造像。右刻像主姓氏“刘乾祚造佛”,左刻造像《题记》及“佛弟子……拜供”等字。该线刻造像高68厘米、宽50厘米,为高肉髻弥勒佛形象。佛像坐于束腰式莲花座,圆形头光、舟形背光的外缘刻火焰纹,袈裟线刻流畅,体态端庄。《题记》文字大半已随岩层风化剥落而断断续续,不能连接成句。所幸,末端“中大通七年太岁已卯二月甲寅……”署款字迹尚可辨。“中大通”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年号。中大通七年即535年。经考证确认,这幅线刻佛教造像填补了湖南省境内南朝摩崖石刻造像及题记、题字的空白。尤其在造像保存较少的中国南方,这一尊受北方、特别是西北佛教造像影响的阴纹线刻佛像,被文物届誉为“三湘第一摩崖石刻佛教造像及题记”。
韩愈(768~824年),祖籍河北昌黎,生于河南河阳,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一生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两次被贬出长安,经汉水入洞庭进入湘江,一路留下大量的诗文描绘潇湘胜景。韩愈一生曾5次途经郴州,唐贞元、永贞年间,韩愈俟命于郴长达3个月,留下了不少诗文。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大旱,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为阳山令(今广东西北)。在贬谪赴任途中,韩愈乘舟途经便江,遇雨,泊舟登临江边一巨型天然坦洞(后人在石壁上刻有“昌黎经此”四个大字)。
2006年,侍郎坦摩崖石刻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牌
地理位置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碧塘乡湘洲村侍郎组。
侍郎坦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侍郎坦摩崖石刻群,路程约23千米,用时约3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