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崇实书院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溆浦崇实书院溆浦崇实书院

溆浦崇实书院,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 创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名“延陵家塾”,系姓族学,书院西门仍保留有“吴氏蒙养”四字,清咸丰五年(1855年)更名为“崇实书院”。

溆浦崇实书院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三进厅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 书院建筑既有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又具西方建筑风情。书院虽为乡村一个私塾,但能看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当时龙潭古镇人们的开放思想和重教情怀。溆浦崇实书院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

2019年10月7日,溆浦崇实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溆浦崇实书院

地理位置: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

所处时代:清代

占地面积:245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396-3-199

历史沿革

编辑
溆浦崇实书院创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为龙潭吴姓人所创办,因延陵为吴姓郡望,故又名“延陵家塾”。 系吴姓族学,书院西门仍保留有“吴氏蒙养”四字。

清咸丰五年(1855年),更名为“崇实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族人吴人彦、吴龙兴、吴人念、吴墉、吴九如等又加以扩建,占地约五亩。

溆浦崇实书院溆浦崇实书院

建筑格局

编辑
溆浦崇实书院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三进厅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书院按中国书院传统形制修造,前为半月形柳塘、两侧各开正门,堂前小院影壁墙上嵌有多幅石刻,院中古桂合抱,翠盖蔽空。两门由矮墙相连,墙内为花园,园中古桂成荫,芙蓉依墙。青砖墙上的花纹图案清晰可见,其间嵌有功德碑刻。花园中置宝塔型化纸炉,循两条麻石小径可直达前厅。经前厅可至阁廊,出阁廊拾级而上,可至后厅,厅中供有孔圣人像。后厅东西两侧为厢房。

中西合璧式的柱、窗,仍完好无损,每个窗子上面都绘有极为雅致的水墨,雕花小窗俊秀典雅。主体屋架为上下两层,都有回廊相连。屋面为小青瓦,悬山顶,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

书院建筑既有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又具西方建筑风情。书院虽为乡村一个私塾,但能看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当时龙潭古镇人们的开放思想和重教情怀。

溆浦崇实书院

文物遗存

编辑
溆浦崇实书院东侧额书“崇实书院”,西侧额书“吴氏蒙养”。堂中悬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举孝廉方正谌百瑞手书“大学之基”竹纹金底匾额,字体苍劲豪放。书院原有二十余方中堂、楹联、匾额,此匾为唯一幸存者。主体建筑及四周外墙彩绘有山水、花草及鸟禽等壁画泥塑。

历史文化

编辑

历史背景

书院起于唐代。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田收租,以充经费。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普及于明清,流芳余绪,绵延千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制度、书院精神,对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和学术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活动

2020年12月29日下午,温水学校“家风家训促学校家庭教育和德育教育发展”研究小组一行18人,在该校校长章竹松的带领下,来到崇实书院参观学习,退休老师吴长庚带领同学们重温书院的历史。

文物价值

编辑
溆浦崇实书院的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是研究中国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 崇实书院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

保护措施

编辑
1989年,溆浦崇实书院被公布为溆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溆浦崇实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24日上午,溆浦崇实书院修缮工程(一期)开工仪式举行。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溆浦崇实书院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

下一篇 辰州教案发生地

上一篇 芷江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