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旧宅 编辑

安徽省合肥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家族旧宅李氏家族旧宅

李氏家族旧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属典型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该宅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李氏家族旧宅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福寿堂)、走马楼(两进)五进,每进以厢房、庭院相属,严谨有致。五进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轴线长80余米,宽26米。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全面客观介绍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一生。

2011年,李氏家族旧宅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旅游"先进单位"和"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2013年3月5日,李氏家族旧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李氏家族旧宅

地理位置: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占地面积:约 2000 m²

投用时间:1999年9月27日

开放时间:9点至17点(周二至周日)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1735-5-128

所处时代:清

文物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历史沿革

编辑
李氏家族旧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建筑格局

编辑
李氏家族旧宅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福寿堂)、走马楼(两进)五进,每进以厢房、庭院相属,严谨有致。五进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轴线长80余米,宽26米。

李氏旧宅内设有《李鸿章家族住宅旧址复原陈列》。前厅原为客人等待主人会见的地方,布置有《近代洋务自强之路——晚清重臣李鸿章》陈列,介绍故居主人的生平。中厅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家族议事、接待宾客等。中厅名为"福寿堂",喻示福寿安康。福寿堂高九米。中厅后是一道充分体现内外有别的隔墙,内即是造型精致的走马楼,是一幢四合院式的二层木雕楼,系女眷主要休息活动场所。走马楼内陈列有《李鸿章墨宝》《李鸿章与招商局》等展览。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全面客观介绍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一生。

建筑特色

编辑
李氏家族旧宅属典型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该宅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中厅和走马楼的主体构架均为清代保留。中厅内部采用"明三暗五"的结构形式,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走马楼造型精致,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整体为上下两层回字型木雕楼,正中一方天井,其内部构思考究、技法流畅的木雕堪称我省北派木雕中的上乘之作。

文物遗存

编辑
李氏家族旧宅展有“颐和堂”牌匾、李鸿章亲笔信札、李鸿章亲笔对联、张骞亲笔信札、李文忠公尺牍、黄龙旗、李氏祖容画像、光绪皇帝亲赐的御制碑、吴汝纶撰写的神道碑文、仓房区建筑及多个历史图片等。

李氏家族旧宅文物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霰,号少荃,安徽合肥人。24岁中进士,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是影响晚清内政外交决策的关键性人物。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主办洋务,创办近代企业,修铁路,通电报,建立北洋海军,培养新式人才等;对外推行"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卒于北京,后归葬合肥。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李氏家族旧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2000年,《李鸿章家族住宅旧址复原陈列》获19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和安徽省"优秀陈列展览"。

2006年,“李府春秋”获合肥“新十景”称号。

2010年,《李鸿章系列展》获首届(2008—2009年度)全安徽省博物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

2011年,李氏家族旧宅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旅游"先进单位"和"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参观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李氏家族旧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李氏家族旧宅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9点至17点开放,16点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交通路线

北京——京台高速——南北一号高架——长江中路——李氏家族旧宅

广州——大广高速——沪渝高速——京台高速——南北一号高架——长江中路——李氏家族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