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县猿人遗址 编辑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海拔23米,是中国江淮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洞穴遗址 。
和县猿人遗址自1974年—1980年,先后经和县文化局、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省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个猿人头盖骨,部分下颌骨和零星牙齿 。1980和1981年两次发掘,发现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对研究直立人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和县猿人总的形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均属晚期直立人。和县猿人遗址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1988年1月13日,和县猿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和县猿人遗址
地理位置: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
保护级别: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III—184
分类号:V—4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考古现场
1973年冬,陶店村乡村民挖渠时,在山坡北崖边炸开了一个洞穴,和县猿人遗址被发现 。
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和县猿人遗址出土的化石进行了鉴定 。
1979年春,安徽省水文队在和县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在和县猿人遗址采集到一些化石 ;同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和县猿人遗址进行试掘 。
1980年,安徽省、和县文物部门科研人员对和县猿人遗址进行发掘 。
遗址小路
地层堆积
和县猿人遗址发育在寒武系白云岩层中。它的形成,由于处在汪家山倾覆背斜轴部,加之节理发育,使其洞穴沿地层走向延伸,东西长9米,南北宽3米—4米,深5米,洞穴堆积分5层。
棕红、棕黑色粘土层,厚0.2米—0 .4米。
棕红色粘土层,厚2米—3米。
黄绿色粉砂土,厚0.1米—0.3米。
黄褐色粘质砂土,含人类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厚0.7米—1.4米。
黄灰色粘质砂土或砂质粘土,厚1.5米。
古人类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出自第4层。该层为黄褐色粘质砂土,厚0.7米—1.4米,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 。
头盖骨化石
保护碑刻
2013年1月,《和县猿人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安徽省级评审 。
2016年,安徽省文物局《关于批准和县猿人遗址保护规划的请示》(皖文物保〔2016〕39号)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
2017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对和县猿人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指出,要严格按照《马鞍山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文物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开展《和县猿人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
化石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 。
猿人遗址
交通
马鞍山市——太白大道——湖西中路——采石河路——205国道——马鞍山长江大桥——S22天潜高速——105省道——032县道——和县猿人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