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廊桥 编辑

安徽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岸廊桥北岸廊桥

北岸廊桥又名风雨廊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杭徽公路右侧北岸棉溪河上。北岸廊桥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也最为壮观的一座,建于清代中叶时期,该廊桥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

北岸廊桥河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柜可以开关,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长廊内分11间,沿墙均置坐凳,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

1998年5月4日,北岸廊桥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北岸廊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岸廊桥

外文名:Beian Gallery Bridge

地理位置: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杭徽公路右侧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编号:7-1067-3-365

批准单位: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北岸村又名北溪村,建于宋朝,棉溪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村中多数为姓,宋时由江西婺迁入。

明代,北岸有个地理先生叫吴蕴,明景泰元年(1450年)出生,据说廊桥为他规划所建。

北岸廊桥北岸廊桥

建筑格局

编辑
北岸廊桥连接北岸村中心南北两岸,是一座三孔两墩的石桥。北岸廊桥桥身的石结构牢固、粗糙,桥面工艺精细。根据桥的质量来分析,桥身分两次建造的可能性不大,桥面历经多次重修。桥的结构牢固科学,桥墩的上游没做水射,利用上游河坝弯道及水流方向来确定桥梁位置,以桥墩上游平面一边的角来分水,这在中国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北岸廊桥

主要建筑

编辑
北岸廊桥上建廊屋11间,木梁架,通面阔33米,明间较大,进深4.8米,七步架。檐柱和金柱间用单步梁连系。明间东侧设有观音佛龛,内供观音神像,其外墙是砖砌“西流毓秀”匾,匾两侧各有四个长方形水磨砖花格漏窗,玲珑剔透。廊西侧墙上设一排透空水磨砖漏窗,明间为圆窗,可使光线投向神像,造成佛光效果。左右分别为花瓶、贝叶、宝葫芦、书卷形状的漏窗;北边第二间东墙上设一大矩形月洞,内置美人靠飞来椅,也叫观鱼亭,月洞上向外挑出雨披,有撑棋支撑挑檐。

廊屋南、北两端有桥门,各建弓形山墙,东西为封护檐。靠北端门洞石柱上刻有“往府大路过桥”六字,是古代通往徽州府必经之路,桥的南端园门洞上方是“乡贤里”。北端门洞上方是“谦庵旧址”。上游墙面上正中有“西流毓秀”四字,下游桥拱券石正中刻有“北岸桥”三字,桥南面正对的民房墙上还树有“泰山石敢当”碑石一方。

北岸廊桥北岸廊桥

文物价值

编辑
北岸廊桥是徽州现存规模较大的古代廊桥,桥廊建筑精美,变化多样的槽窗、漏窗、花窗具有徽派园林风格。北岸廊桥是徽州建筑与交通设施的结合,是徽州古代社会科举文教、徽商经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生动地展示了古徽州村落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物保护

编辑
1998年5月4日,北岸廊桥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北岸廊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编辑

传说

北岸廊桥还有一个传说是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年)所造,指万历年间建桥的原因是以明代万历进士吴宗尧的一些传说故事为背景来推定的,当时的吴宗尧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一个七品县令,因敢于向朝庭揭发中官开矿不法事而被罢职入狱,经年被释,后来皇帝下圣旨平反。桥南端有“乡贤里”三字,桥北端有“谦庵旧址”四字,“谦庵”是吴宗尧的号,民间据此推断是吴宗尧时期所建,但也有可能仅仅是为了纪念他。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北岸廊桥又名风雨廊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杭徽公路右侧北岸棉溪河上。

交通信息

乘歙县往深渡、杭州方向,开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