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月身殿 编辑

安徽省池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华山月身殿九华山月身殿

九华山月身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月身宝殿,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山风景区海拔700多米的神光岭上,是唐代高僧金乔觉坐化之地。坐南朝北,建筑面积680.13平方米。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无疾坐化,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不化。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为“肉身殿”,即九华山月身殿的前身。

九华山月身殿,两层飞檐翘角木结构宫殿式建筑,歇山顶。大殿正中为七层八面木塔,每层每面均供奉地藏菩萨坐像。木塔基础为正方形,汉白玉砌筑。木塔内置石塔,大殿外为汉白玉台基。九华山月身殿集古代佛教文化、哲学、历史、建筑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研究佛教文化、皖南古建筑艺术的重要范本,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981年9月,九华山月身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九华山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九华山月身殿(金地藏塔、肉身殿、月身宝殿)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山风景区内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680.13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每天6:00—19:00(18:00以后实行只出不进)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058-3-356

历史沿革

编辑
唐贞元十年(794年),在九华山修行75年的新罗王族金乔觉99岁,忽召徒众告别,踟趺示寂,无疾坐化。顿时"山鸣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现,即在出现"圆光如火"之地(后人称神光岭),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塔。嗣后,配以殿宇,称为“肉身殿”,即九华山月身殿的前身。

在唐代,金地藏塔仅为三层石浮图,至宋代始建塔院。

明万历初,在金地藏塔殿周围先后建有玉香亭、神光楼、会仙桥。万历中,朝廷颁银重修金地藏塔塔殿,并赐额"护国肉身宝殿"。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宝殿南坡下建有十王殿、洗心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殿字。

清咸丰七年(1857年),金地藏塔遭兵毁。

清同治三年(1864年),僧人炽光、惠庭等募建金地藏塔。清同治六年(1867年)夏,金地藏塔遭火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僧人定禅、古勋等募建金地藏塔。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殿南陡建8级台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贵池县刘含芳捐立大殿四维石柱20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金地藏塔重修建筑并一直保存。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

民国六年(1917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书赠“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16字篆书地藏大愿匾额。

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肉身宝殿殿宇。

1991年,住持僧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对肉身宝殿进行了全面大修。

1993年,安徽省文物和宗教部门共同批复,住持僧圣富按原貌重修,在有关专家指导下,“修旧如旧,保持了原貌”。同时复建塔北钟、鼓楼。

九华山月身殿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

九华山月身殿

建筑格局

编辑

结构

九华山月身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680.13平方米,大殿正中为七层八面木塔,每层每面均供奉地藏菩萨坐像。墓塔顶部罩穹顶藻井,木塔两侧供奉十王站像。大殿外为汉白玉台基。

特点

九华山月身殿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两层飞檐翘角木结构,歇山顶。基础为正方形,四周外廊用20根石柱作外檐柱。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

主要建筑

编辑

肉身殿

"东南第一山”大匾"东南第一山”大匾

肉身殿殿宇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重修后的肉身宝殿长、宽、高各16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宫殿式,歇山顶双重檐,铁瓦盖顶,戗角凌空。殿周回廊雕梁画栋,20根石柱昂然挺立。殿中为1.8米高汉白玉塔基,上矗7层8面木质宝塔一座,每层佛龛供尊金地藏坐像,计56尊。木塔东西为十殿阎罗站像,塔西佛台刻有38幅汉白玉浮雕。殿南门上悬黑底金字小篆横额,是黎元洪书写的“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誓愿;北门上悬青花古瓷“肉身宝殿”竖额,其小方为“东南第一山”大匾。殿北广场开阔,“布金胜地”金碧辉煌。沿级而上,两旁有铁索栏杆防护,栏杆外沿山坡砌成七层梯形花圃,培植着黄杨、丹桂、竹、菊等四时花卉。其东侧有明刻松枝化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

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着“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为记神光岭地名由来和地藏用语。长条石两旁各置石狮一只,高、长、宽均为137、16、47厘米,底座高、长、宽均为36、69、46厘米。雕刻于清光绪年间。

肉身殿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以仙鹤、糜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殿宇面阔3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肉身殿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地藏肉身所在的3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地藏像。木塔东西两仍分塑十殿阎罗参拜地藏站像。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

瑶台

瑶台位于肉身殿塔北门外,呈半月形,台上铸有三座大鼎。其一,置肉身殿北拜台东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二,置肉宝殿北拜台中,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三,置肉身殿北拜台西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

文化活动

编辑
九华山月身殿殿前的东西厢房,西边数间,原为“佛教文物陈列室"”。佛经记载,夏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

地藏菩萨圣诞日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日),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

九华山月身殿

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

2017年7月27日上午,九华山月身殿举行圣富法师方丈升座庆典法会,安徽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昌虎、安徽省宗教局副局长袁家跃,池州市政协副主席李跃宜,池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徽省宗教局局长王景旺等领导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百岁宫方丈慧庆法师等佛教界高僧大德参加庆典法会。

文物遗存

编辑
九华山月身殿一层与二层飞檐之间悬挂赵朴初题写的"护国肉身宝殿"匾额。一层飞檐下悬挂本地施玉藻(本地乡绅,清末举人)题写的“东南第一山”匾额。大殿每层每面均有地藏菩萨坐像。

文物价值

编辑
九华山月身殿集古代佛教文化、哲学、历史、建筑美学、生态学于一炉,处处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因缘和合”的指导思想和审美情趣,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佛教文化、皖南古建筑艺术的重要范本,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保护措施

编辑
1981年9月,九华山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同月,九华山月身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九华山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九华山月身殿(肉身宝殿)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山风景区内。

肉身宝殿

开放时间

每天6:00—19:00(18:00以后实行只出不进)。

交通指引

汽车

1、直接乘坐所在城市至九华山汽车站。

2、可到合肥旅游汽车站、池州汽车站、青阳汽车站转乘至九华山风景区。

火车

可乘列车至池州火车站、铜陵北火车站、合肥火车站后转车至九华山风景区。

自驾

1、行G3京台高速公路至青阳九华山出口处,经青阳县城绕城318国道西行,至五溪镇后转至九华山风景区。

2、行G50沪渝高速公路(沿江高速)至九华山出口处,沿318国道东行至九华山风景区。

3、沿318国道自驾至九华山风景区。

交通图交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