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人塔 编辑
仙人塔,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仙霞镇柘亭村村南冲口之峭壁上,占地162平方米,塔高22米,六角七层,为砖木结构,由塔基及须弥座、地宫、塔身、塔刹5部分构成。
仙人塔修建时间说法有二,一说仙人塔始建于唐朝贞观(627—649年)年间。二说经省考古研究所的勘察与测绘,认为仙人塔建修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大修过。
2013年3月5日,仙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仙人塔
地理位置: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仙霞镇柘亭村村南冲口之峭壁上
所处时代:南宋
占地面积:162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类型:古建筑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1044-3-342
一说
仙人塔始建于唐朝贞观(627—649年)年间。
二说
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勘察与测绘,认为仙人塔建修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大修过。
仙人塔
结构
仙人塔占地16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塔高22米,六角七层,由塔基及须弥座、地宫、塔身、塔刹5部分构成。塔基及须弥座,六边形,塔基建在一个凹凸不平的岩石上,须弥座为砖砌体,高1.2米,每面宽2.1米,塔基内有1米见方的地宫,以砖砌筑,深50厘米,用18块砖错缝铺成“井”字纹。塔身每层均有拱门,拱门宽0.6米,一至三层设有穿壁绕平座形成的蹬道,人可随蹬道外壁盘旋而上。一至二层,六角外向有砖砌半圆形倚柱,并设有腰檐和飞檐,上铺灰色陶质筒瓦。一至二层腰檐均以砖木混合四铺作承挑出檐。第一层蹬道两侧设有佛龛,塔壁厚1.02米,塔壁内也为六角形,每层内壁挑出半砖,用以托铺楼板,现塔内楼板与飞檐均毁。塔刹通高5米,以生铁浇铸,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瓶、圆光、塔心柱等构件组成,其中覆钵、仰莲、圆光上铸有铭文3千字,大部分是铸刻捐助人姓名及捐款数字。在覆钵下端沿口一周,刻有一段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的记事铭文,相轮上还刻有不少诗句。塔刹上相轮为六圈,上端铸有六个龙头。
仙人塔
特点
仙人塔塔刹上通体布满铭文和花草、莲花瓣纹饰。
仙人塔地宫内藏品早年被盗。
名称由来
一说:民国《宁国县志》云:仙人塔“唐贞观时建,相传建之时,邑人鸠工庀材,甫开始,工匠乃不知不觉如有梦寐中,经七昼夜浮屠七级成焉,若有仙助,因名之曰仙人塔”。
二说:据仙人塔不远处庆门寺出土康熙庚申年(1680年)石碑记载,“唐中宋神龙二年(706年)”,“奉命于当阳山建宝塔,而置庆门寺也。考其旧寺基建古刹也,历唐迄五代其废已久,独一浮图矗立于勒岩峭壁之巅”。当地年长者告知,当时准备建造一坐宝塔,以“镇蛟”为目的,名为“当阳宝塔”。建塔之砖是取自东乡民居灶台之中。传说一夜之间,东乡一带民居灶台都少了三块砖。乡民甚感惊奇,后来方知是仙人取去建当阳宝塔了。此塔乃仙人所建,因名为“仙人塔”。
艺文
2014年,宁国市仙霞镇人民政府发布仙人塔爱情故事脚本——《相思泪》。
传说轶事
仙人塔塔顶生有两株桃树,相传是“飞植仙桃”,阳春三月,桃花甚茂,衬着蓝天白云,远近视之,灿若红霞。“飞植仙桃”已经自然枯死。
1982年,仙人塔被宁国县人民政府列为宁国县重点保护文物。
1988年4月,仙人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仙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塔
2021年初,仙霞镇启动对仙人塔周边环境的全面整治工作。综合整治包含铺设山脚至山顶的生态青石游步道、竖立仙人塔介绍碑、沿线道路卫生垃圾清理、沿途种植绿色植被等工作,已完成生态游步道及植绿补绿、绿化美化工作。
地理位置
仙人塔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仙霞镇柘亭村村南冲口之峭壁上,距宁国市50千米。
仙人塔
交通信息
从宁国市出发,乘坐宁国101路公交即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上一篇 天寿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