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窑 编辑
镇窑,学名蛋形窑,又称为景德镇窑、柴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是清朝建筑遗存。
镇窑,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窑炉的革新,镇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镇窑复烧成功。镇窑窑体酷似鸭蛋,为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镇窑建筑主体构架属明代民窑建筑遗存。重新组合的镇窑,是世界仅存的一座传统的大型蛋形柴窑。镇窑由窑房和窑炉两部分组成。窑炉分为前室(燃烧室)、中室(窑膛放置烧制器皿处)、后尾烟囱等三大部分。窑房位置约占窑房四分之一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约为两层结构。底层用于装匣、开窑。二层柴楼主要用来储备松柴。窑房为木质构架。景德镇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较高科技水平。镇窑的创制为景德镇清代瓷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研究古代景德镇窑炉发展历史、烧制瓷器工艺流程、窑炉营造技术、陶瓷经济史以及景德镇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镇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镇窑
地理位置: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33-3-43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窑炉的革新,镇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80年,镇窑由景德镇市区迁建于蟠龙岗。
200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镇窑复烧成功。
镇窑
镇窑窑房
镇窑窑房
窑房
窑炉位置约占窑房四分之一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约为两层结构。底层用于装匣、开窑。二层柴楼主要用来储备松柴。窑房为木质构架,主柱及架梁选用质地坚硬、经久耐的松、槠等普通杂木,较经济。梁柱构件的制作,对躯干的自然弯曲不做任何修整,只是砍去枝丫、刮去树皮,再凿制榫卯装配。窑房二层用于放窑柴,按一窑次七百担松质板柴燃料计算,常年能贮存三至四窑次的燃料,平均每平方米的日常负荷达一吨以上。窑门前的楼面设有闸口,贮存在楼层的松柴可通过闸口直接滑落到窑炉门前,减少了搬运燃料的时间和劳力。中部屋顶局部升高约1米,有利于散热和通风。在窑炉附近或楼层,设置了洗浴间、账房、休息间,给窑炉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作坊
镇窑的附近保存着景德镇自明代以来延续使用了数百年的瓷器成型作坊建筑。这些明式作坊遗存,直观地展现了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的全貌。瓷器成型作坊为封闭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屋向内院敞开。每组明式作坊,均以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廒间和坏屋。正间一般面南,为制坏、修坏、釉下彩绘、施釉等制瓷工序的操作场所。正间十至十二开间,每一开间,面阔3~4米不等,进深5~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间或住房(楼层)以外,各开间不做任何隔断。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设施,形成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坯屋一般面西,用作揉泥和陈腐泥料。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俗称“晒架塘”,是淘洗瓷土的场所。晒架塘上部置活动木架,俗称“晒架”,可搁置坯板晒坯。
明式作坊的构架,为穿过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间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较场院下凹0.5米,檐下走廊较场院则高出03米,既可挡住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还可以在高台式走廊上将瓷坯轻而易举地放在梁架上干燥。厂房设计简易、密、巧妙、实用,是明代成型作坊的代表建筑。
挛窑
镇窑遗址碑
地理位置换
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镇窑,路程约3千米,用时约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