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公祠 编辑

江西省萍乡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公祠盛公祠

盛公祠,原萍乡煤矿总局办公楼,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区安源镇,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盛公祠共分为前后两栋,前面的一栋是三层,后面的一栋是两层,两楼串通,四周有宽大的走廊。大大小小的房间总共39间,总面积为约2700平方米,屋前存有为驻守所筑炮台的遗迹。盛公祠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前栋为职员办公室、卧室;后栋为电报和电话总机室、储藏室、餐厅、工友间等。前幢第一和第二层四周有走廊,楼房四周有砖围墙。整座楼房看上去像一座缺少十字架的教堂。 盛公祠是“哥特式”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盛公祠是萍乡作为近代工业文明重镇的缩影,见证了安源百年风雨沧桑的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盛公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安源盛公祠

地理位置: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

所处时代:1898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759-5-15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盛公祠建造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为矿局总公事房,后为矿局所聘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住房。在当时的条件下,除了有钱有权的人能坐轿子上盛公祠来办公以外,其余人都需要攀登100多级台阶,办公实为不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没有轿子的人就搬去了其他地方办公。 盛公祠改为矿局所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部分高级职员的住房和临时招待所。

民国五年(1916年)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后,矿局为纪念盛宣怀,将此屋命名为盛公祠。 民国十年(1921年)3月,萍乡煤矿全体职员集议捐资在安源建立盛公祠,以示纪念。但在矿区内四处勘查,未能找到合适的地盘。同年3月13日,萍乡煤矿矿长李寿铨向汉冶萍公司请示,拟将萍矿总局旧址改为盛公祠。3月24日,汉冶萍公司总经理夏偕复、副经理盛恩颐将此意转告公司董事会。经公司董事会第5次常务会议核准,改建工程很快动工,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冬竣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萍乡中学倒闭之后搬来了安源,在盛公祠内设立了学校的女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盛公祠和安源煤矿其他几栋大楼一并被用作煤矿职工宿舍。

2000年以后,由于煤矿减员缩编,盛公祠不再作为宿舍使用。

2008年,盛公祠进行了一次大修缮。

2011年,萍矿安源精神研究会成立,盛公祠后栋大楼被作为办公大楼使用,前栋大楼则作为历史文物。

2016年,盛公祠完成护坡滑坡主体抢修。

2020年,盛公祠管理权正式移交安源纪念馆。

2022年,在“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下,盛公祠旧址的建筑本体进行全面的保护修缮,完成了消防、安防、防雷设施建设工作。

盛公祠复原陈列

2023年,盛公祠前栋一楼总矿师和矿师办公室、煤务处、铁路处、机矿处和巡警处等办公场所进行了布展,采用实景展示、场景展现、文物展示等复原陈列手段再现当时场景。

建筑格局

编辑

盛公祠

盛公祠,原萍乡煤矿总局办公楼,共分为前后两栋,前面的一栋是三层,后面的一栋是两层。大大小小的房间总共39间,总面积为约2700平方米,屋前存有为驻守所筑炮台的遗迹。盛公祠是“哥特式”建筑风格。 前栋为职员办公室、卧室;后栋为电报和电话总机室、储藏室、餐厅、工友间等。 前幢第一和第二层四周有宽3.7米、长92.8米的走廊,外沿建有拱形圆门孔30个,中部上端为一吊楼,并设有旋转楼梯上下,屋顶为白锌皮覆盖,像西欧的天主堂。楼房四周有高2.3米、长约110米的砖围墙,楼房前端8.5米处为圆拱形大槽门和两个小槽门,是进入此楼的唯一大门。整座楼房看上去像一座缺少十字架的教堂。

文物遗存

编辑
盛公祠文物遗存有盛宣怀半身铜像一尊;大楼前额悬挂“盛公祠”3个大铜字;铜牌一块,上书:“清授官禄太子少保邮传大臣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股份公司董事会会长盛公杏荪之公寓”。

文物价值

编辑
盛公祠是“哥特式”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盛公祠是萍乡作为近代工业文明重镇的缩影,见证了安源百年风雨沧桑的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盛公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盛公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

萍矿总局旧址盛公祠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盛公祠,路程约4.3千米,用时约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