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圣寺塔 编辑
大圣寺塔,又称大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水北桥东南角圣塔广场内,占地面积90平方米,始建于孙吴赤乌八年(245年),重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史称“凌霄绝顶,通省无以伦比”,为江南现存最高宋塔,被称为“江南第一塔”。
大圣寺塔九层十八级,塔高66.4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属楼阁式宋塔,砖木结构,六面九层十八级,平面呈等边六角形,塔内有藻井并有绘画,设有佛龛,供有佛像。塔身用青砖砌成,黄泥勾缝,塔体由檐脊,平座,壶门相叠,平座有栏杆构成回廊,沿回廊入壶门拾阶而上,可登顶层。大圣寺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佛教文化、客家文化和民间文化。
2006年5月25日,包含大圣寺塔在内的赣州佛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大圣寺塔
外文名:Dasheng courtyard Tower
地理位置: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水北桥东南角圣塔广场内
所处时代:北宋
占地面积:9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08:00—23:0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603-3-306
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宝塔,更名为延福寺塔。
唐末,延福寺塔毁于战火。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县民在原址上重建延福寺塔。
明代,延福寺塔更名为祝圣寺塔。
清末,祝圣寺塔更名为大圣寺塔。
1953年,国家文物局对大圣寺塔进行了考察。
1954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对大圣寺塔进行了考察。
1955年,信丰县人民政府对大圣寺塔一、二层进行了维修。
1983年至1990年,信丰县博物馆实施大圣寺塔全面修复工程,省文化厅拨专款76万元,县财政拨专款10万元,主要修复塔体、九层飞檐、九层平座栏杆,安装华拱、斗拱,塔每层的真门、假门,塔堂内楼面和藻井绘画,吊装了塔刹。
2004年9月26日,信丰县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重修大圣寺塔。信丰县财政拨款900万元,向开发商收回大圣寺塔周边1.2万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塔下广场、博物馆和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历时300多天,于2005年11月18日前,清除了大圣寺塔周边一米多高的厚土,修建了由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按宋代营造法式设计的大檐廊(塔裙),安装了18盏聚光灯,修建了人工河及银桥玉栏,广场地面实行青砖铺地。
2009年至2011年,信丰县任命政府拨款10多万元对大圣寺塔霉烂梁、柱进行了更换。
201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63万元,对大圣寺塔进行全面保护修缮。
大圣寺塔
铭文砖
宋元祐二年大圣寺塔铭文砖
木雕像
1953年、1954年先后发现两尊木雕像,第一尊并有铜钱两枚,一为“开元”,二为“大观”。第二尊像上有铭文云:“朱叶民及妻来大圣寺,在塔上充供养,乙丑岁十一月日题。”
传说轶事
大圣寺塔画作
史料索引
明《赣州府志》载:“宝塔寺初为延福寺,今更名祝圣寺,在县治北孝义坊,中为大雄宝殿,殿后宝塔相传吴大帝赤乌年造。”
清《康熙信丰县志》载:“ 殿后石塔,高九层,其始建岁月无考,相传砖上刻有字可识曰杨贯重修,又或有赤乌年号,今更名为祝圣寺,凡朝贺拜。”
2006年5月25日,包含大圣寺塔在内的赣州佛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大圣寺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水北桥东南角圣塔广场内。
大圣寺塔
开放时间
08:00—23:00
交通信息
信丰县内乘公交1路、3路、9路至下西门站下车,即可到达大圣寺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