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是宋朝、元朝、明朝时期的遗址。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始建于宋代,发现于2005年,2007年、2009年两次共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抄纸房遗迹及各类与造纸相关的遗迹。延续生产时间历经宋朝、元代、明朝,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中国第一个经过考古发掘的古代造纸遗址,对研究古代造纸科技发展史有重要研究价值;是科技考古的新领域,对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展史意义重大。

2013年3月5日,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地理位置: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

所处时代:宋朝、元朝、明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18-1-218

历史沿革

编辑
2005年,江西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时,负责此次普查的高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周岭村的山间梯田里,共调查发现了16座水碓遗址。

200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进行第一期考古发掘,揭露出大批与宋、元、明三代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而且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挖掘现场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挖掘现场

2009年10月~12月,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的整体布局状况、造纸型水碓的形态演变,完善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工艺流程,新发现了元代抄纸房遗迹,进一步证实了华林造纸作坊始建于宋代,并对华林古代造纸的规模与商贸路线有了详细的了解。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所在的周岭村,周围有四条水溪环绕,溪水落差大,水力资丰富。这些为周岭村发展以水碓为动力、以毛竹为原料的造纸手工业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分两部分:一是周岭村福纸庙作坊遗址;二是周岭村石脑头溪两岸的7座水碓遗址和西溪村西溪两岸的7座水碓遗址。

福纸庙作坊遗址

福纸庙作坊遗址,位于周岭村东南约500米的山谷中,发掘面积65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了丰富的遗迹。遗迹按相互关系和时代早晚可分为四组:即南宋遗迹、元代遗迹、明代遗迹和明末清初遗迹。

明初遗迹明初遗迹

明初遗迹,与造纸有关。古代将竹子加工成纸,需经沤料、石灰蒸煮、碱性蒸煮、半熟料发酵等。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十三也有“杀青”篇“造竹纸”的有关记载,由此判断F1、H8为沤竹麻塘;F2为蒸煮竹麻的楻桶残留的大片红烧土;F3是拌灰与发酵的工作台;F5用于堆放石灰堆;H2是烧灰碱的灰坑;H6是尾砂坑;G3是水管遗迹。整个造纸的工艺流程可能为:砍伐嫩竹放入沤竹麻塘内腌泡后,在石台(F1北端)上槌打去除青皮,在漂洗塘内(F1的北端)清洗后,放入楻桶(F2)内加入石灰蒸煮;取出放到拌灰和发酵的工作台(F3)内,再将灰坑(H2)内烧好的稻谷灰加入;将拌好灰的竹麻再次蒸煮、清洗、发酵,再将漂白后的竹麻放在水碓的加工工具内舂捣打浆,最后进行抄纸。拌灰加浆和堆积发酵产生的碱液从晒料工作台的排水沟导回沤竹麻坑(F1)内,对腐烂竹麻仍有催化剂的作用。而F1内的水位如果过高,多余的水会通过东侧的排水沟排出以保持水位平衡;F1内的加工过程结束后,废水通过北侧的排水沟排出。由于大量使用石灰作为催腐剂,所以废水中含大量的细沙,如H6内就有大量纯净细沙。

元代遗迹元代遗迹

宋元遗迹,为保留明代造纸作坊的遗迹,揭露的宋、元遗迹相对较少。宋代的遗迹包括H4和H7;元代的遗迹包括H3、H5、H9~12、F6、Z1~7和G2,对比明代遗迹和相关文献,宋元遗迹仍为造纸遗迹。H3和H7均为沤竹麻坑,H3是对H7的改建和扩建,池中石台为加工台。H4四壁和底部有火烤痕迹,其功能也是烧灰坑。H9~12、G2与柱洞Z1~7分布较集中,可能共同组成了元代的抄纸房。Z1~7或为木棚。H9是储水池。H10是承放四方形斗状木槽的土坑,用以固定木槽。位于H5与H10之间的H11则用来放置装“纸药”的陶缸。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而陶制水管G2则明显是排水管,将抄纸房里的废水向东排入南边的积水潭H12。抄纸房是造纸工序中最重要的成品场所,最后的工序就在这里完成。

F1和F3F1和F3

福纸庙发掘区的发掘表明该处存在宋、元、明三个时代的遗迹,遗迹之间存在打破关系,以沤竹麻塘H7、H3和F1间的打破关系最为清晰。最早的南宋沤竹麻塘H7被元代的沤竹麻塘H3叠压和打破,H3东侧被明代的沤竹麻塘F1打破和破坏。由此看出,华林造纸作坊从南宋一直延续使用到明代,并不断进行改造和完善。

水碓遗址

水碓遗址分布图水碓遗址分布图

周岭自然村的石脑头溪沿岸有9座暴露于地表的水碓,相邻的西溪村西溪沿岸也有7座水碓。考古人员对周岭村保存较好的7座水碓和西溪村的7座水碓进行了清理和发掘。水碓的结构基本一致,均由引水渠、水车池和工作间构成。

3号水碓3号水碓

引水渠一般先在水碓上游用石块或杉树做成水坝抬高溪流水位,再开挖引水渠或用竹木水槽将溪水引向水碓的水车。水车池为方形,一般长约3米、宽2~2.5米。四面用石块垒墙,后墙较高,其他三墙高度一致;两侧石墙上部放置一块有榫槽的大石块以安放水车;前墙上部置一块或两块大石块,石块上有两组榫窝以承放两根碓杆。水车池一般有一条排水沟将水排回溪流。在水车池前有一个用砖石围成的工作间,内置加工工具。按工作间内加工工具的类型,将水碓分为三类:两个石臼型,一块石砧一个石臼型,两块石砧型。两个石白型周岭村和西溪村各1座,即在水雄工作间承打台位置有两个石白。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出土文物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出土文物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出土丰富,有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几百件瓷器;还出土了宋代铜钱,元代铜镜、铜盂、石砚,明代烛台等大批文物。

瓷器

青白釉瓷器,器类有碗、杯、盏等;龙泉青瓷器,器类有碗、杯等;青瓷器,器类有盏、碟、碗、罐等;黑釉瓷器,器类有盏、高足杯等;酱釉瓷器,器类有碗、杯、碟、盏等;白瓷器,器类有杯;青花瓷器,器类有碗、盘、碟等。

陶器

陶器有擂钵、罐、烛台、缸、板瓦等。

其它

石器有砚台、砺石等;铜器,有镜、饰件、盂等;铜钱,有开元通宝、景德元宝、淳熙元宝、崇宁重宝、皇宋通宝各1枚,崇宁通宝2枚。

研究价值

编辑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造竹纸的作坊遗址。它的发现,对探讨造纸术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发掘出的明代造纸作坊遗迹,基本上反映了从伐竹到制浆的造纸工艺流程,可再现《天工开物》中“造竹纸”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这为研究明代中国南方先进的竹纸制造工艺及探寻明代西山造纸官局所辖纸厂的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获荣誉

编辑
2010年,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入选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协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

华林山东溪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路程约48.6千米,用时约1小时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