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渠桥 编辑

江西省宜春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逢渠桥逢渠桥

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水口,建于宋召五年(1098年),是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为纪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

逢渠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占地面积75平方米,拱矢高2.1米,属陡拱。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疑皆相通。逢渠桥彰显了当时设计人员的美学水平和工艺技巧,同时也提供了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1987年,逢渠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逢渠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逢渠桥

外文名:Every canal bridge

地理位置: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水口

所处时代:宋

占地面积:75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04-3-40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逢渠桥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

1982年,在桥下进行文物挖掘。

2002年10月,修复桥上栏板与桥亭。

逢渠桥逢渠桥

建筑格局

编辑
逢渠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占地面积75平方米,拱矢高2.1米,属陡拱。

曹洞宗

建筑特色

编辑
逢渠桥是江西省内仅存尚未遭劫的三座宋代石桥之一,具有“纵向单卷并拱”“无铰拱结”和“无浆干砌”三大工艺特色。路对路,缝对缝,棋格了了,严丝密缝。逢渠桥石块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缝都相通,像是棋盘格一样。拱肩上面有2个石雕武士为护桥神。石块与石块之间采用“无浆干砌”法,没有用桐油石灰勾缝,也没有用糯米胶粘,也没有榫卯相连,就像搭积木一样,靠相互的摩擦力支持着。

文物遗存

编辑
逢渠桥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士为护桥神。桥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桥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桥"三字,是当时县令钱鍪根据良价初来洞时,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题写的。1982年在桥下出土望柱头,栏版和成堆的厚瓦片等遗存。

历史文化

编辑

建筑由来

逢渠桥是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经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论,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桥名由当时的县令钱鍪书写,拱底“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桥,住持沙门梵言句当。惠耸题”桥拱另一侧的石头上又写“张仲舒妻雷氏舍此桥,愿罪孽消除,福寿圆满”,此外,桥基上还有几十个字,主要记载张氏子孙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此桥的捐款数量。

名称由来

相传当年良价禅师从吉安回到宜丰,在这里涉水渡过山溪时,忽然看见水中倒映着自己的影子,顿悟到“当不是渠,渠不是汝”的真正含义。于是,写下,一首《逢渠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大师在水里看到自己的身影就得到了禅的真谛,认为“人有知觉,有情欲,只要脱离了生灭的概念,就能达到无我、忘我、六根清静的境界,无烦恼,无苦念”。

逢渠桥石碑逢渠桥石碑

文物价值

编辑
逢渠桥彰显了当时设计人员的美学水平和工艺技巧,同时也提供了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逢渠桥的坐落地点及桥名,既可佐证中国佛教禅宗在宋时江南极度发达,又可证实曹洞宗的祖庭确实在宜丰境内,更为研究洞山佛教史提供历史依据。

文物保护

编辑
1987年,逢渠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逢渠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水口。

洞山村

交通指引

宜丰县人民政府距离逢渠桥约20千米,驾车约35分钟到达。

下一篇 马祖塔亭

上一篇 吴平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