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编辑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9平方米。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清代晚期四合院式民居建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迁于此。梁思成、林徽因在此写作完成《中国建筑史》《国象中国建筑史》等一批建筑领域经典著作。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为两个相连的小院,穿斗串架结构,青瓦白墙花格窗,座北朝南,主体建筑大致成“L”形走向布局。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见证和记录了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经历,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地理位置: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
所处时代:1940~1946年
占地面积:约 148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1045-5-17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北平后,营造学社,成员离散,营造学社成员在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带领下辗转武汉、长沙、昆明等地,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迁来李庄,租住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开始了为期6年的相对安定的古建筑学术研究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因为资金问题,中国营造学社解散。
2006 年 3 月,对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进行调研。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晚期川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平房,穿斗串架结构,青瓦白墙花格窗,座北朝南,主体建筑大致成“L”形走向布局。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9平方米。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为两个相连的小院,北侧即“L”形的短臂主要是住宅部分。走廊入口的南北两侧分别是是林母(林徽因先生的母亲)的房间和梁再冰、梁从诫的房间,沿着走廊自西向东依次是起居室和梁启超、林徽因卧室。“L”形的长臂则是学社当年主要的工作区域。从朝西的大门进入学社要先穿过门厅,门厅南侧的若干小房间便是当年年轻学员的临时宿舍,罗哲文、卢绳、叶仲玑、王世襄等先生都曾先后居住于此。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月亮田景区核心区域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建筑面积约2323平方米,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外,国内第二个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永久性展示场所。该馆分为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原状陈列、“营造之路”基本陈列和“不为繁华”“营造密码”二个专题展览,通过时间脉络、专题展示的方式,利用实物史料、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体验、场景塑造等手段,聚焦展示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建筑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朱启钤
地理位置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路程约23.4千米,用时约5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