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山摩崖造像 编辑
半月山摩崖造像,又称为半月山大佛、资阳大佛, 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半月村十一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始建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半月山摩崖造像凿于半月山西坡的半弧形怀抱之中,凿刻于南北长约60米、高约25米的崖壁上。 大佛为第6号,位于西北面陡崖正中,其南侧有数个小龛。其中第3、4号为摩崖造像龛,2、5号为摩崖题记,1号为空洞窟。大佛下方山坡间有一块约60×100平方米的平坝,坝上原有民居、古井等遗迹。 半月山摩崖造像6号龛坐佛为四川省第三大坐佛像,形象古朴端庄,气势宏伟,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半月山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景泰七年(1456年),严子恭、罗恕等人与僧人海明聚会,在大佛身旁营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并在大佛崖下,依佛门古规次第修建天王殿、弥勒堂、大雄殿、关圣殿、三星殿,历时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从大佛的开凿到寺院的建成,先后历时800多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作“四旧”来破,损毁严重,大佛所有附属设施被拆除毁坏。后来,后山大量开采石料,更使大佛伤痕累累。大佛寺则用作学校、乡政府,又先后于1971年、1972年拆除,修建了学校、乡政府。最后一批毁于1977年。
1990年冬,半月山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维修。
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半月山摩崖造像危岩体进行加固施工。
2019年12月,考古工作队对半月山摩崖造像及其周围遗迹进行了初步调查。
半月山摩崖造像
半月山摩崖造像,又称为半月山大佛、资阳大佛, 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半月村十一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凿于半月山西坡的半弧形怀抱之中,有龛窑通编为6号,共有保留较好的造像10尊,题记5则。造像凿刻于南北长约60米、高约25米的崖壁上。 大佛为第6号,位于西北面陡崖正中,其南侧有数个小龛。其中第3、4号为摩崖造像龛,2、5号为摩崖题记,1号为空洞窟。大佛下方山坡间有一块约60×100平方米的平坝,坝上原有民居、古井等遗迹。
第1号空洞窟,位于造像区最南端,俗称“锣鼓洞”,方形平顶窟,洞内高280厘米、宽150厘米、深350厘米。洞内无遗迹,洞口外为现代老百姓新修小庙。
第2号摩崖题刻
第2号摩崖题刻,位于“锣鼓洞”北侧,占壁面高160厘米、宽120厘米、深10厘米。壁面上原有题记风化不可识。
第3号龛
第3号龛
第4号龛
第4号龛,位于大佛南侧,3号龛北侧上方,方形双层平顶龛。外龛高160厘米、宽145厘米、深46厘米,内龛高120厘米、宽120厘米、深75厘米。龛内造9尊像,仅完成初坯,从未完工的9尊像可以推测原来计划造二佛三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铺九身像。
第5号摩崖题刻
第5号摩崖题刻,位于4号龛右下方,摩崖题刻,占壁面高180厘米、宽110厘米、深20厘米。字迹风化不可识。
第6号龛
第6号龛
贞元壁刻
半月山摩崖造像第6号龛正壁大佛肩后有题刻一则:“贞元九年八月十伍日造手作”。龛左壁中部,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佛会碑序》一通。
2018年4月15日,雁江区雨后初晴,当地第四届长寿文化旅游节就在半月山山下举行。当天上午9时许,一道半弧形日晕出现在半月山上空,色彩绚丽的日晕,与雨后的湛蓝天空形成强烈对比。日晕正好出现在半月山大佛正上方,巧合下形成了“佛光”奇景。
相关传说
半月山大佛的来历:唐贞观元年,福胜山里住着师徒俩。师傅心灵手巧,徒弟天生好强,师徒俩约定比赛修菩萨,看谁修得又多又好。师傅小心认真地刻着修着,雄鸡报晓,师傅的一千多个小佛已经完成。他得意洋洋地去看徒弟,一看徒弟在提灯捉泥鳅,他怒吼了:”把赛事忘在脑后,你刻了几个佛。“徒弟说:”刻了一个大佛,可脚还没有……“师傅一听气得跳脚,一急,杀了徒弟。天渐渐亮了,怒气未消的师傅来到禅院打坐,只见寺庙金光闪闪,他走了出去,一座金光闪闪,高约七丈的大佛耸立在山壁上。头顶有颗夜明珠,胸部能放一张方桌。但没有脚,因已到山脚,没有刻脚的位置了。尽管这样,但自己刻的千佛加起来都不如徒弟的一个大佛,后悔莫及。后来,人们用乱石垒好了大佛的脚。后来净悟院本名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就是大佛寺。
遗址碑
地理位置
半月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半月村十一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
半月山大佛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半月山摩崖造像,路程约24.5千米,用时约3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