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阁和甲秀楼 编辑
文昌阁和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文昌阁和甲秀楼由文昌阁、甲秀楼组成。文昌阁坐东向西,为底方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通高约20米,共有五九四十五根柱,九九八十一根梁,二、三层的楞木又各为九根,二、三层的楼面各为九方。甲秀楼占地面积365平方米,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石结构建筑,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
2006年5月25日,文昌阁和甲秀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文昌阁和甲秀楼
地理位置: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文昌北路1号
所处时代:明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736-3-439
文昌阁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文昌阁。
清康熙八年(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煜,巡抚余凤彩重修文昌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抚卫既齐、布政使董安国、按察使丹达礼、参政陆祚藩、知府何腾蛟再次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进行过维修。嘉庆五年(1800年),增添殿宇、回廊等。
1976年秋,文昌阁楼宝顶被雷击落,发现宝顶内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历书和铭文等。并据此获得建筑断代依据,证明现存文昌阁大木构架,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告竣。
甲秀楼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始建甲秀楼,明朝取“科甲挺秀”之意,设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不幸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甲秀楼。
1981年,文物部门按明代甲秀楼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复修涵碧亭。
甲秀楼
文昌阁
文昌阁坐东向西,为底方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通高约20米。第一层供奉武安王(关羽),第二层供奉文昌帝君,第三层供奉奎星。共有五九四十五根柱,九九八十一根梁,二、三层的楞木又各为九根,二、三层的楼面各为九方。二三层奇特的不等边九角形平面形式,是以阁心雷公柱为圆心,平面等分为八分,每分为45度夹角,再将临阁楼西向正面的二分均分为三,形成每分30度夹角。阁的底层为正方形平面,四角各有一口柱(金柱),四柱上升至二层,变作四根檐柱,而二层其余五根檐柱和九根井口柱不落至底层,同样二层的九根井口柱上升至三层作檐柱,也不落至二层。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翘角,后挑井口柱,中间以檐柱顶撑。二、三层的檐柱不下穿,减少了二层和底层的网柱,增加了阁内空间、稳固性和平衡度。
文昌阁
甲秀楼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
甲秀楼全景照
甲秀楼
碑记
甲秀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8块明代文人诗碑。
铁柱
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以标榜功绩;二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刻有铭文,现移存于贵州省博物馆保护。
相关人物
主词条:江东之
江东之(?~1599年),字长信,安徽歙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御史,因向万历帝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受到万历皇帝赏识,后起用为邓州知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贵州巡抚,在黔任职期间一是购置官田,积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二是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修建了甲秀楼,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之美誉。
地理位置
文昌阁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文昌北路1号。
文昌阁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
甲秀楼
交通信息
文昌阁:乘坐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至阳明祠站(B口出)下车,步行690米可达。
甲秀楼:乘坐贵阳公交15、48、305路在甲秀楼站下车即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