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编辑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境内,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期间,浙江大学在湄潭的校址。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包括湄潭文庙(浙大办公室、图书馆旧址)、天主堂(浙大谈家桢等教授住处)、义泉万寿宫(浙大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浙大湄江吟社旧址)、双修寺(浙大理学院物理系旧址)、浙大永兴分校教授住处、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处)等九处。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是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的宝贵遗产。不仅在浙大发展史上,而且在贵州乃至中国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堪称黔北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是西部开发的文化先驱,对促进本地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是浙大教学科研出现春天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多方面宝贵的文物价值。
2006年5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地理位置: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境内
所处时代:1940~1946年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10515-17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西来庵(浙大湄江吟社旧址),始建于明万历后期,原名朝阳庵。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大错和尚、南明王朝重臣钱邦岂来此,更名西来庵。清咸丰七年(1857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和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次损毁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苏步青、祝廉先、郑晓沧等教授组织“湄江吟社”,常于此品茶作诗,并作为该校师生临时教学点和假日游览场所,浙大地下党和进步学生也多次在此开展革命和抗日活动。2013年,新增山门、围墙、观景台等。
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处)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年至1871年),修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永兴后,其永兴分校部分学生居住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供销社用房,后期为职工宿舍。
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清同治六年(1867年)毁于战火,清同治九年至十一年(1870年至1872年)修复。
天主堂(浙大谈家桢等教授住处)始建于清光绪后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进入湄潭后,为保证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其司令部设在教堂大厅,军团首长罗炳辉、蔡树藩、何长工、黄火青等率机要室、作战部驻于内,在湄潭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82年,维修后建成“红九军团长征纪念馆”。
义泉万寿宫(浙大研究生院旧址)始建于清乾隆末至嘉庆中期年间。清咸丰九年(1859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因号军攻占湄潭县城而毁于战火;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民国政府农业部派刘淦芝(浙大农学院教授)、李连标等来湄潭筹建“中央农业部实验所湄潭茶场”,其办公、实验、住宿于此。
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建成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浙大离湄复员东归后,湄潭县曾于1959年9月设林校于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期间,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遵义湄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湄潭县文管部门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维护。
1990年,湄潭县委、县政府在湄潭文庙建立“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展出浙大西迁、遵湄办学的光辉历程。
2005年,湄潭县委、县政府对文庙等办学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整修。
2016年1月,贵州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对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三处文物修缮工程进行验收,符合验收各项标准。三处文物点分别为西来庵(浙大湄江吟社旧址)、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
湄潭文庙
湄潭文庙建筑群(浙大办公室、图书馆旧址),位于湄潭县湄江镇中山东路回龙山,是湄潭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属贵州三大文庙之一的儒家圣殿,其建筑规模宏大,建造工艺精湛。现存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崇圣寺、大成殿、钟鼓楼、南北庑、大成门,整组建筑气势恢宏,庄严对称,画栋雕梁。大成门面阔5间,曾为浙大分部办公室;南北庑各面阔5间,曾为竺可桢校长居室和医务室;大成殿面阔5间,曾为浙大分部图书馆。在大成殿后为崇圣祠,面阔3间;南侧为文昌宫,共两幢20多间。
天主堂
天主堂
义泉万寿宫
义泉万寿宫
西来庵
西来庵
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
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位于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龙泉村森林公园内,此楼是湄潭保存较好的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后新建的建筑之一,为独栋一楼一底两层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217.78平方米。旧址是每届浙大农学院畜牧班实验场的师生们进行解剖、动物基因与遗传等实验教学的场地。
欧阳曙宅
欧阳曙宅
双修寺
双修寺(浙大理学院物理系旧址),位于湄潭县城西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南侧,东西两侧靠公路,平面呈三角形,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现有两幢,坐西朝东一幢为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一幢为全木结构。现有尼姑居住,从事佛事活动。双修寺属典型的黔北民居式建筑。浙大西迁湄潭时,将理学院物理系设于双修寺内,并在此修建一幢物理实验大楼。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浙大东归返杭后,此房继续由原双修寺尼姑居住。
李氏古宅
李氏古宅
在遵义湄潭的7年里,浙江大学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中国的物理学年会连续4次在湄潭召开。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其中仅用“湄潭”两字做标题的论文就达25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动物志》等。数学家苏步青,在湄潭期间就发表论文近百篇,编纂了多本数学专著和教材,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英国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生物学家李约瑟教授来到湄潭参观,称浙江大学是“东方的剑桥大学”。回国后,他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浙江大学位于中国重庆与贵阳之间的遵义,是中国四个最好的大学之一”。浙大离开杭州时只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随迁学生四百多人,在贵州7年,逐步发展为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学、医学7个学院的综合大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迁回杭州时已有学生两千多人。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遗址碑
地理位置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境内。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文庙),路程约4.4千米,用时约1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