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洞遗址 编辑
穿洞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新寨村,距贵阳约140千米,地理坐标105°45′E,28°18′N,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约1.6万年前) 。
穿洞遗址遗址是20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先后共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等 。穿洞遗址对研究石器打制技术的演变、研究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贵州石器区域性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
1988年1月13日,穿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22年6月。穿洞遗址启动第三次发掘。本次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这是时隔40年后,穿洞遗址再次启动考古发掘。
2024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研究结果,专家历时2年在普定穿洞遗址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
中文名:穿洞遗址
地理位置: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新寨村
保护级别: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III—186
分类号:V—7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穿洞
1978年,曹泽田等在贵州省普定县进行喀斯特洞穴调查时,穿洞遗址被发现 。
1979年,南京大学对穿洞遗址进行首次试掘,出土了一件人类头骨化石和有3枚牙齿的颌骨化石 。
198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贵州省博物馆对穿洞遗址正式发掘,发现了被压碎的头骨化石百余片,经过修复,还原为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 。
2024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研究结果,专家历时2年在普定穿洞遗址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
穿洞前小路
被扰乱过的灰色松土,含不同时代遗物,厚20—40厘米;棕黄色土夹小块灰岩角砾,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骨器,厚 40—60厘米;棕色土,发现的遗物最丰富,厚50—70厘米;含较多角砾的深褐色土,出土大量的石制品和较多的骨器,厚35—60厘米;松散黑色土层,遗物少,厚40—60厘米;红黄色土夹灰岩角砾层,两层之间有一层薄钙板,出土的遗物极少,厚40—50厘米;亚砂土和豆状灰岩块层,含少量哺乳动物化石,厚25—35厘米;钙板夹红土、灰土层,未发现遗物,厚约40厘米;亚砂土和豆状基岩块,此层仅挖了一个小探坑,已挖深度为30厘米,未见底,发现少量的化石和石器 。
穿洞人头骨
穿洞遗址地表
穿洞遗址出土如此有特色的骨器,不仅丰富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骨器文化,增加了对这个时代加工骨器原始技术的了解,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的类型、用途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基础研究材料,也对研究远古人类的在该地区的生存活动、探索当时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适应方略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2018年2月1日,安顺市人民政府印发《安顺市全面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穿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
2022年6月24日,穿洞遗址第三次发掘启动仪式在安顺普定举行。
1979年出土的磨制骨器
穿洞遗址包含不同的文化类型,早期和晚期无论在石料、工艺技术及器形上都有明显差异,在同一遗址中存在两种文化类型的现象也是很独特的。可以窥见石器制造技术的演变;早期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使用砸击法;晚期则是锤击法、砸击法退居次要地位,而以锐棱砸击法为主。锐棱砸击法是一种新的制造,有别于寻常的砸击方法,具有区域性特征。这种新技术是水城人开创,以后经兴义人和穿洞人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主旋律。在穿洞晚期文化层中,锐棱砸击石核和锐棱砸击石片越来越多,并用它们来制成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刃状器等工具。以锐棱砸击法制成的石器,在四川、西藏、广西、广东、台湾及菲律宾均有发现。然而,在时间上以贵州为最早,发展上也以贵州最为充分、最为典型 。
传统文化
穿洞遗址境域居住有汉、苗、布依、仡佬、彝族和白族等,不同的民族构成了多元文化形态和谐共存、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汉族的地戏、花灯、铁水冲龙,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布依族的铜鼓舞以及各类传说、故事、硕歌、蜡染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既相互融合,又鲜明地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特色。这种多元共生,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汇聚和孕育出任可澄、袁晓岑、刘纲纪、袁熙坤等文化人物 。
穿洞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新寨村 。
普定穿洞遗址
交通
安顺市——中华西路——黄果树大街——迎宾路——安普城市大道——中兴大道——穿洞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云山屯古建筑群
上一篇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