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坪风雨桥 编辑
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 地坪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特有的建筑,也是侗族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之一。
地坪风雨桥,桥长57.61米,宽5.2米,该桥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地坪风雨桥造型美观、雄伟,为侗乡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作,被誉为“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
1981年8月14日,地坪风雨桥被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地坪风雨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地坪风雨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地坪风雨桥
地理位置: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5-0402-3-208
1959年,毁于火灾。
1964年,黎平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
1981年,地坪风雨桥再度修葺。
2004年7月20日,地坪风雨桥被山洪冲毁。
2007年6月,地坪风雨桥重新建成。
地坪风雨桥
建筑格局
地坪风雨桥桥长57.61米,宽5.2米,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下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杉木大梁上平铺杉木桥板,20多排圆柱,用枋木交织,压排穿榫连接成一体,形成长廊,桥廊两侧设1米高的梳齿栏杆。栏杆下面有一层外挑1.4米的大桃檐。
桥上建三座桥楼,中楼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高10.2米,两端桥楼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高5.8米,桥廊屋脊上泥塑熬鱼、双龙抢宝、双凤朝阳,中楼四柱绘青龙和凤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绘有民族风情、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和卷草花纹、楹联等。
地坪风雨桥
建筑特色
地坪风雨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桥廊内设有长凳,既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和观赏风景,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
地坪风雨桥
1982年2月23日,地坪风雨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地坪风雨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
地坪风雨桥
交通信息
自驾从黎平县出发,沿府前路进入曙光大道,行驶4.3千米进入黎洛高速,后转入广成线,进入X868,行驶7.4千米即到达地坪风雨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