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川瓷窑遗址 编辑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的瓷窑沟内,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宋至民国时期遗址。
小川瓷窑遗址主要由黑石岘遗存、大水沟遗存、老瓷窑遗存、靖远陶瓷厂旧址、任氏祖墓群五部分组成,堆积层厚度达6~10米。小川瓷窑创烧于北宋,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其他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没有中断,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对研究北宋以来北方民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7日,小川瓷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小川瓷窑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
所处时代:宋至民国
占地面积:约 6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51-1-15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小川瓷窑遗址
小川《任氏家谱》记载:始祖任刚万历年间随军迁任靖虏卫千户,卸任后在宝积山以畜牧和陶瓷为业。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瓷窑横遭浩劫,制陶业受冲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瓷窑窑主任保善重振家业,在瓷窑原址新建炉窑,瓷窑制瓷业得以续。民国九年(1920年)年海源大地震,瓷窑太上老君庙被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建时,挖出一块明代石碑,石碑记述红土洼制陶历史已历300年。
1952年,靖远县供销联社按照改造手工业者的政策,开始互助组陶器生产,是为靖远陶瓷厂的雏形。1955年,瓷窑陶瓷互助组发展为“陶瓷生产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地方国家靖远县瓷窑陶瓷厂”。1971年,正式更名为“靖远陶瓷厂”。
1980年前后,由于受交通、电力等因素的制约,个体经营者逐步迁出瓷窑,瓷窑陶瓷业基本停滞。
小川瓷窑遗址分布面积约60万平方米,北紧靠靖远县花道子和贺家山,东临秦家湾,距磨子沟三角城5千米。南接小川村,西至石灰厂,距离平川区直线距离约10千米。遗址区主要分布于沟内北侧黑石岘、大水沟、老磁窑和沟口以及朱家滩等地。主要由黑石岘遗址、大水沟遗址、老磁窑遗址、靖远陶瓷厂旧址、任氏祖墓群共五部分组成,堆积层厚度达6~10米。
黑石岘遗址
黑石岘遗址
黑石岘遗存存在年代为宋、西夏时期,分布在磁窑沟东头的山坡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陶瓷烧制装烧采用刮釉叠烧和支圈垫烧法。
大水沟遗址
大水沟遗址
大水沟遗存存在年代为元、明、清时期,分布在磁窑沟中部北山山坡,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10余米。窑炉依山而建,普遍使用匣钵烧制。。
老磁窑遗址
老磁窑遗址
老磁窑遗存,存在年代为明清、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分布在与磁窑沟中部河岸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6米。遗址规模大,文化类型多,存续时间自元代直至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专业交易市场。窑炉逐步由依山而建的直烟窑向在平地而建的馒头窑过度。
靖远陶瓷厂旧址
靖远陶瓷厂旧址
靖远陶瓷厂旧址,存在年代为近、现代,分布在磁窑沟口北岸的台地上,面积达8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缸坛盆罐等日用粗瓷和碗碟杯盘、茶具、酒具等日用细瓷。
任氏祖墓群
任氏祖墓群
任氏祖墓存在年代为明、清、民国、当代。据《白银市平川区志》记载:任氏宗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始祖任刚万历年间随军迁任靖虏卫千户,卸任后在宝积山以畜牧和陶瓷为业,任氏家族明末以来一直在磁窑烧陶,是磁窑最大的窑主,为瓷窑陶瓷业世传业主。同治兵燹后,磁窑窑主任瑞统重振家业,在磁窑原址新建炉窑,磁窑制瓷业得以延续。到民国时有主窑4座,作坊30间,家私(瓷器)铺面76间、车马店两处、制坯石轮5盘。第十世传人任宝善手工制作的陶艺水鸟,是西北陶艺的代表。任氏家族在传承平川千年窑火历史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石岘遗址瓷钩
大水沟遗址
大水沟遗址瓷片
老磁窑遗址
老磁窑遗址生产工具
武官陶、皮帽盒
地理位置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的瓷窑沟内。
小川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川瓷窑遗址,路程约16.9千米,用时约2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