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掖东仓 编辑
张掖东仓,又称东仓(广储仓),旧名甘州仓、永丰仓、甘肃仓,俗名大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东仓巷内。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
张掖东仓现存一栋,9座廒房,每座6间,有54间构成,廒房总长161.2米,宽12.3米,建筑面积1982.8平方米。 张掖东仓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对研究明清时代粮仓建筑形式及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有较高价值。
2019年10月7日,张掖东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张掖东仓
地理位置: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东仓巷内
所处时代:明清
占地面积:243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472-3-275
始建时间: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任张掖知县杜萌、王延赞、陶士麟先后维修增建。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知县陈澍又添建于旧址,后称为东大仓。
2014年,甘州区人民政府对张掖东仓文物本体进行了全面维修。
张掖东仓
张掖东仓廒房建造科学,为土木结构,通风抗震,坚固耐用,具有防潮、防鼠、防虫害、防霉变的功能。更为巧妙的是,在每间廒房墙面与地基接合处,都留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孔洞,人在廒房外可以看到,在廒房内却看不到,孔洞兼有通风和捕鼠两个作用,在起到自然通风作用的同时,猫可以从这个孔洞进出粮仓,抓捕老鼠。
廒房墙体底部垫土夯实,用土夯打至一米处,铺设厚木板,木板下面有横梁,支柱支撑。铺设的木板为廒房的地面,木板以下留有通道,仓管人员可以从通道进入仓廒底部清扫、灭鼠,墙上部留有百叶窗。
廒房墙高6米,墙体为稳固的梯形结构,全部用夯土筑成。廒房顶架为人字形梁,由大梁、檩子、椽子同角开铆套制而成。
廒房门是闸板式门,关闭时用木板一块一块的闸封,开门时取下木板即可。收储粮食时在廒门上搭一块或两块厚木板,交粮人员可登木板进入廒房倒粮。每座廒房6间,面阔18米,进深11米余,廒房内粮食可堆装至2至3米高,每廒储粮35万公斤左右。
20世纪70年代初,历尽沧桑的两栋13座廒房被拆毁,随在其原址修建了仿苏式连体砖混结构粮库两栋。其中,座北向南一栋2座连体,每座4间,共8间。坐西向东一栋8座连体,每座5间,共40间。
张掖东仓三栋22座廒房,仅存坐东面西的一栋,9座廒房,面积1982平方米。分别为:广被、广恒、广泰、广积、广福、广禄、广寿、广丰、广成。
张掖粮仓
张掖东仓
自汉以来,历朝历代,在张掖都建有储备粮食的仓廒,从汉墓、魏晋墓葬出土的大量陶仓,以及画像砖上,便可见一斑。居延汉简中有“城仓入谷”的记载,又有“仓丞”,“仓曹”的叫法。至明代时,在张掖建造起河西规模最大的仓廪:西仓和东仓。西仓,名曰“丰裕仓”,在张掖古城西北角,建于明洪武年间,已不复存在。东仓,名曰“广储仓”,就是存留至今的张掖明粮仓。
2003年7月5日,张掖东仓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张掖东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张掖东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东仓巷内。
东仓胡同
交通路线
驾车:从张掖火车站出发,全程6.7千米,共需12分钟,途径张火公路、甘州大道。
公交:从张掖站乘坐1路公交车到区国税局站下车,步行 450米可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