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编辑

甘肃省陇南市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永兴乡、永坪乡境内,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环绕而过,西、南、北三面群山相拥,奇峻而清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8:00—18:00

遗址位置:甘肃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永兴乡

流经地点: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

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墓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

出土文物:铜器、石圭、陶器等

遗址等级: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甘肃省陇南市

门票价格:20元

历史沿革

编辑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城址部分遗址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城址部分遗址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是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时期的遗址。

1992年至1993年,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遭到严重盗掘。

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6 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进行了发掘。

2014 年末,大堡子山遗址内墓葬被盗掘。 随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掘区域进行考古勘探。

2015年至2016 年,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对被盗掘区域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

遗址特点

编辑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省礼县城东13千米,地处永坪河与西汉水交汇的黄土峁梁地带, 是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期的遗址。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以大堡子山为中心,周围在西汉水两岸依山势分布几个墓区,主要为北部的大堡子墓葬区、南部为圆顶山墓葬区,形成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3千米的墓群分布区,总面积达18平方千米。大堡子山遗址是一个由夯土城墙环绕、其内分布有众多夯土建筑、居址和墓葬的城址。城址依山而建,形状不规整,北城墙长约250米,西城墙长约1300米,南、东城墙保存较差,城址面积约55万平方米。2座秦公大墓及附葬的车马坑位于城内北部,墓葬平面呈“中”字形,大墓墓道和墓室二层台上有殉人,墓底有腰坑,内置殉犬一只,大墓之南有2座瓦刀形车马坑。城外东北部的山坡上规律的分布着由东西向中小型墓构成的墓地。城址中部还分布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无门道、台阶和室内隔墙,可能作府库类之用。祭祀遗址包括乐器坑、人祭坑等。秦公大墓出土了较多的青铜器,多带有“秦公”铭文,种类有鼎、簋、壶、钟等。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地层堆积均较为一致。 地层大致可分为 4 层。第①层:耕土层。第②层:近现代扰土层,厚 1.4~1.8 米。第③层:东周文化层,厚 0.8~1.3 米,土质较硬,包含有少量兽骨和大量陶片。 此层下有厚度不一的踩踏面,厚 0.4~0.7 米。 墓葬开口于此层下,并打破生土层。第④层:生土层。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这些都是典型的秦墓风格。据秦人车马埋葬规律,附葬车马坑一般位于主墓东、东南侧。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铜器上明确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

最大的一座出土铜器9件(包括鼎3件、甗1件、盂 1件、短剑1件),另有石圭130余件、陶器6件等,年代为 春秋中期偏晚。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文物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文物

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器物组合为鼎、簋、壶、盉、尊等,青铜兵器有戈、剑、镞等。陶器有喇叭口罐、鬲、壶、仿铜陶鼎,玉器主要有玦、环、圭等。其M2使用了七鼎六簋,并出土有铜柄铁剑和鎏金铜柄铁剑。

铜器

铃 3 件。锈蚀严重。合瓦体,出土时铃舌脱落。 半环形纽,纽下面有小孔以悬挂铃舌。弧形口, 内含铃舌。 素面。

陶器

20 件。 器形有鬲、甗、豆、盆、罐。

鬲 6 件。 分两型。

A 型 1 件。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圆弧腹,联裆,锥足。 口沿内外边缘饰弦纹,颈部以下饰竖绳纹,锥足饰有绳纹。 内有兽骨。 口径 17.5、腹径 18、腹深 12.5、裆高 3.1、通高 16.4 厘米。

B 型 5 件。 瘪裆。 夹砂灰陶。 侈口,沿外翻上扬,束颈,圆弧腹,联裆,锥足。 颈部以下饰竖绳纹,锥足饰有绳纹。

甗,1 件。 夹砂灰陶。 连体,上甑下鬲。甑侈口,沿外翻上扬,束颈,折肩,圆腹。鬲联裆,锥足。 甑腹和鬲部饰竖绳纹,鬲足饰斜绳纹,裆部外侧有三条附加堆纹(似鋬)。 甑口径25、腹径 24、腰径 12.1 厘米,鬲腹径 19.5、裆高3.8 厘米,通高 36.7 厘米。

豆 2 件。 泥质灰陶,表面光亮。 浅盘直口,豆柄中空,圈足呈喇叭口状,边缘外翘。 豆盘外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外壁轮制痕迹明显。

盆 4 件。 夹砂灰陶,形制基本一致。 侈口,圆唇,沿外翻上扬,折肩,圆腹,平底。

罐 7 件。 分喇叭口罐、侈口小罐。

喇叭口罐 4 件。 夹砂灰陶, 形制基本相同。 喇叭口,平沿,尖圆唇,束颈,肩部有两个对称的扁平耳,鼓腹,下腹斜收,平底。 肩部上下侧各饰一组 3 道刻划弦纹, 下腹部饰竖排细绳纹,绳纹分布细密。

侈口小罐 3 件。 夹砂灰褐陶,形制相近。侈 口,圆 唇,窄 平 沿 外 翻 上 扬,束 颈,溜 肩,圆腹,平底。 肩部上缘和下缘各饰一组弦纹,下腹部或饰细绳纹,绳纹稀疏,轮制痕迹明显。

玉石器

5 件(组)。 有玉玦 2 件、玉琀 1 组 3 件、碎玉块 1 件、玛瑙珠 1 件。

玉玦 2 件。 浅灰色,环形,有缺口。

贝币

1 件, 长 2.2、宽 1.6、高 0.9 厘米。

其它

在发掘点采集石刀 1 件, 近圆角方形,浅灰色沉积岩。残长 3.4、宽 3.7、厚 0.4、穿孔直径 0.2 厘米。

采集石圭 2 件,长者为浅灰色,系沉积岩打磨,无尖,表面光滑。残长 7.2、宽 1.1 厘米。 短者尖呈锐角三角形,残长 4、宽 0.8 厘米。

研究价值

编辑
大堡子山墓群尤其是大型秦墓的发现,确证这一带是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秦国的中心,它对研究两周时期的秦国乃至周代墓葬制度、秦国始封地和西周封邦建国制度、秦人的迁徙及其社会特征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专家在现场考查专家在现场考查

文物保护

编辑
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确认该墓地为秦公西陲陵墓区;

2001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省礼县城东13千米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交通信息

礼县7路、礼县8路、礼县10路等多条公交线路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20元

下一篇 西狭颂

上一篇 榜罗镇会议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