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家林遗址 编辑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边家林社北处后坪第二台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的古遗址。
1976年2月,边家林遗址由临夏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首次发现,1981年5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会同县文化馆,在甘肃省考古所的指导下对该遗址暴露的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是一处包含有边家林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大型墓葬遗址。边家林遗址出土了弧线纹、大三角纹、葫芦网格纹、平行线等彩陶,石器,骨器(骨刀、骨珠)800多件,其中饰有大三角纹和葫芦网格纹的彩陶器是该遗址典型器物。边家林遗址文化特征既承袭了马家窑类型的风格,又孕育了半山类型,由马家窑类型过渡到半山类型的衔接较为明显,使马家窑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填补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到半山类型的缺环。边家林遗址的保护利用,是系统研究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要史料,对于理清临夏回族自治州史前文化发展脉络、探源华夏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3年3月5日,边家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边家林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边家林社北处后坪第二台地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64-1-46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1年5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会同县文化馆,在甘肃省考古所的指导下对该遗址暴露的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425平方米,先后发掘了介于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之间的17座墓葬。
1982年7月、1987年和2009年4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文物“四有”工作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和康乐县文物普查组又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在复查中,在遗址耕地和地坎上除半山类型的陶片外,还发现有齐家文化零星的泥质红陶片及夹砂灰陶片,以素面为主外,还有绳纹和篮纹等纹饰。
边家林遗址全景
边家林遗址位置图
地层堆积
边家林遗址地层分2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厚0.2~0.3米;第二层为文化层,略黑色黄土,厚0.1~0.6米。此层以下即生黄土。墓葬均在第二层中,墓底为生黄土。
墓葬形制
墓葬为长方形和近方形土坑墓,墓口均大于墓底,除1座为母子合葬(M13)外,都为单人葬,埋葬较浅,均在耕土层下。墓口多被破坏,坑内填土均较坚实。最大的墓(M8)长2.04米、宽1.59米、深0.28米,最小的墓(M1)长0.95米、宽0.88米、深0.18米。墓向42°~44°不等。
M12、M3
M13、M10
第三类为侧身屈肢葬,2座(M10、11)。M10墓坑近方形,长1.12米、宽1.07米、深0.27米,墓向74°.葬1成年男性,骨架完整,四肢屈于胸前,头向东,面向南。随葬夹砂灰陶罐1件,大口罐1件,彩陶盆1件。M11墓坑为长方形,长2米、宽1.13米,、深0.25米,墓向59°。葬1成年男性,骨架完整。随葬彩陶壶1件、盆1件、瓶1件,夹砂陶罐2件,石铲1件、斧1件,磨石1件。
边家林遗址出土彩陶
彩陶
边家林遗址出土的弧线纹斜肩折腹彩陶壶
石器
石器器种有斧、铲、凿、锛、刀等。
骨器
骨器有棒形器、针、锥、凿。
装饰品
装饰品有骨笄、绿松石珠、绿松石片、颜料、骨珠。
地理位置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边家林社北处后坪第二台地上。
边家林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边家林遗址,路程约4.5千米,用时约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