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斗寺 编辑

青海省海东地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旦斗寺旦斗寺

旦斗寺,亦称“丹笛寺”“丹斗寺”“丹豆寺”“旦兜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金乡的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约兴建于九世纪。

旦斗寺,藏语称丹(旦)斗谢吉央贡。 旦斗寺是青海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之一。寺院的殿堂亭台依山而建,紧附于巉岩绝壁凹龛处,建筑群有: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阿吉达修行殿、三世达赖修行殿、弥勒、“三贤哲”及喇勤殿、阿柔格西修行室、释迦殿、大经堂、才旦夏茸行宫、叶东佛塔及僧舍、大厨房等组成,共200余,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建筑具有汉藏结合的独特风格,以其天然形成的地势把建筑物镶嵌在岩洞中,柱、梁上龙凤飞舞,四面壁画丰富。 旦斗寺因其重要作用和特殊的贡献,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旦斗寺发现的绝版藏文手抄本及其他遗物、佛寺遗址等重要文物,对还原藏传佛教下路弘传当时的情况、汉地佛教及西夏佛教与丹斗藏区佛教的互动影响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旦斗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旦斗寺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的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468-3-7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唐会昌元年至唐会昌五年(841~846年),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执政时期发动了灭佛运动,史称“朗达玛灭佛”,中断了藏传佛教戒律等佛法的核心传承,佛教在西藏沉寂达百年之久,史称“百年黑暗”,后来史家以此事件为界限,将藏传佛教发展史分为了藏传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

旦斗寺约兴建于九世纪朗达玛禁佛以后,在西藏曲卧日山修行的僧人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来到丹斗寺一带、传播佛法,收纳信徒的时期。“三贤哲”即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三人,在卫藏灭佛之际先逃到阿里,在阿里遭到相同遭遇后,又逃至西域回鹘之地准备修行传法,但终因语言不通没法交流,后辗转来到青海东部化隆藏族居住地金源乡旦斗地区,收徒传戒。北宋开宝四年(971年),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创始人喇勤·贡巴饶赛曾在旦斗寺受戒。北宋开宝九年(976年),藏传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收授来自西藏阿里求法的卢梅等“卫藏十人”为门徒并传戒布法。由此,旦斗寺约兴建于“三位贤哲”来到该寺一带修行,并为喇钦·贡巴饶赛受戒的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前后。最后“智者三尊”与喇勤·贡巴饶赛到平安县玛藏崖及西宁等地广弘佛法。“三贤哲”圆寂于西宁大佛寺,喇勤·贡巴饶赛圆寂于互助白马寺。

元代,旦斗寺已成为西藏帕主噶举派的弘法区。

明代,阐化王的晋京使者来旦斗寺修行居留,寺院规模更具扩展。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来旦斗寺修行,旦斗寺改宗格鲁派。

明清以来,西藏各派到内地朝贡,路经青海时,多来此朝圣,有的长期住修。

清乾隆九年(1744年),清廷合并碾伯南山后番民一十二族及西宁南山后番民十六族设立巴燕戎格抚番厅。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改称化隆,旦斗寺就在化隆县金源藏族乡的丹斗地区。

20世纪50年代,旦斗寺遭到破坏。存有清代所建的山门一处、各时期依山凿建的洞窟数处及一些残缺不全的壁画等。

1980年以后,旦斗寺开始重建,由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比丘阿吉达修行殿、三世达赖修行殿、“三贤哲”及喇勤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释迦殿、大经堂、才旦夏茸拉章活佛府、叶东佛塔及僧舍、大厨房等组成,共200余间。

大经堂和部分厢房

大经堂和部分厢房始建于明清时期,有几十处遗迹成型于宋元时代。

央斗静房

明万历年间,央斗静房由第三世达赖喇嘛开辟,历史上一直是藏僧的闭关静修地。

建筑格局

编辑

旦斗寺局部

旦斗寺,亦称“丹笛寺”“丹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旦)斗谢吉央贡。 旦斗寺是青海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之一。 寺院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黄河,寺院的殿堂亭台依山而建,紧附于巉岩绝壁凹龛处,上依千仞叠岩,下临百丈深涧,整个寺院布局险绝,山借寺饰,寺凭山势。寺院东侧,险峰林立,东约1千米,有央斗静房,历史上一直是藏僧闭关静修地。 全寺现存寺院的建筑群有: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阿吉达修行殿、三世达赖修行殿、弥勒、“三贤哲”及喇勤殿、阿柔格西修行室、释迦殿、大经堂、才旦夏茸行宫、叶东佛塔及僧舍、大厨房等组成,共200余,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建筑具有汉藏结合的独特风格,以其天然形成的地势把建筑物镶嵌在岩洞中,柱、梁上龙凤飞舞,四面壁画丰富;有一人多高的小宝殿;有前边是两重飞檐,后靠陡峭的岩壁;有似钟鼓楼式样的建筑物“阿吉达”佛殿等等,规模较大。

主要建筑

编辑
大经堂

大经堂为藏式平顶式建筑,长方形,设前廊,前有院落,中部屋顶升起,空间直贯上下,形成天窗采光,天窗周围则为二层回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形成藏传佛教寺院经堂的典型平面。寺院底层面积约280平方米,内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弥勒佛等塑像。

比丘阿吉达殿

比丘阿吉达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整个建筑建在石崖上,二层内有自然石洞,石洞内供奉比丘阿吉达佛像,二层屋顶接高耸的石崖,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一层前檐柱间有嘛呢经筒,面积约98平方米。

热杂帕殿(嘉吾东智殿)

热杂帕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面积约144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一层平顶的藏式建筑,中部以歇山屋顶升起,直贯上下,周围为女儿墙,原为布瓦屋面,因山崖上经常有落石打碎瓦面,已更换成铁皮屋面,殿内主要供奉宗喀巴、六世才旦夏茸活佛灵塔及王子东智、妃曼智一家人的塑像。

智钦殿(三世达赖修行殿)

智钦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二间,带前廊,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整个建筑建在石崖下的山洞口处,一层建在石崖上,二层内部天然岩洞,内供奉三世达赖塑像、尊胜佛母等。

阿尼鲁加殿

阿尼鲁加殿为一单坡屋顶的硬山式建筑,也是建在石崖下的山洞口处,面阔六间,进深四间,屋顶直抵山崖,殿前有院落和山门,面积约9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后侧则为阿尼鲁加神龛,占地约3平方米,另外还有弥勒殿、护法殿。

阿尼鲁加殿山门

阿尼鲁加殿山门为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硬山式建筑,眀间为过厅,两边塑四大天王塑像,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

堪布拉章殿

堪布拉章殿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硬山式建筑,为丹斗寺历任寺主才旦堪布活佛寝宫,内供奉有文殊菩萨、宗喀巴、阿底峡尊者塑像。建筑面积约99平方米,设前廊和院落。

三贤者修行殿

三贤者修行殿为一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单坡屋顶硬山式建筑,有前廊。此殿建在石崖的山洞口处,面积约50平方米。内供奉“三贤者”约·格琼、玛·释迦牟尼、藏·饶赛塑像和喇钦·贡巴饶赛的塑像。

弥勒殿

弥勒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约30平方米。是一处平顶式建筑,内供奉弥勒佛一尊。

息净塔

息净塔息净塔

息净塔底层为四边形须弥座,座上有八边形四层塔座,基座承瓶形塔身,“十三天”宝盖和日月宝珠,塔高11.6米,底层周长约32米。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旦斗寺壁画

丹斗寺保留有众多的石窟壁画,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壁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旦斗寺有文物数十件,包括宋、金、元时期的瓦当、大明宣德五年的铜钹、明末的铁锅、晚清的十六罗汉唐卡以及大白海螺等。

铁钟

铁钟,1985年出土,呈六角葵口,钟分六面,钮下九厘米处饰莲花纹,花分八瓣,钟钮做花蕊,中层18厘米处饰文字,各层面之间以双条纹隔开,肩部有四个对称的小孔,考证为西夏,与文物管理所藏西夏印为同一时期,成为研究各代文化尤其是西夏时期佛教在藏区传播的重要文物依据。

石窟壁画

丹斗寺山谷上游10米高处悬崖上的壁画:存30余平方米,宋代风格,是菩萨的画像,图案清晰。

历史文化

编辑
寺名由来

丹斗寺名称的来源问题,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据《大藏经》之(木缘部)《太子须达那经》中记载“佛的前世曾是古印度叶波国国王的太子须达那,从小喜好布施济穷。敌国派八位婆罗徒门到叶波国,向须达那太子乞索叶波国的镇国之宝——须檀延大白象。太子将宝象慷慨相施,国王闻讯后,按照国法将太子及其妻曼坻和两个孩子一起驱逐出国,流放到六千里之外的檀特山,十二年不准回国。太子携带妻子曼坻桑姆和两个孩子向深山迈进,一路上仍然施舍不止,将马车、财物、衣服都舍尽给急需的人,到檀特山,山下有大水深不可渡。妻子劝他等大水退去再过河,太子不违父王旨意坚持渡河,太子的孝心感动了苍天,大山倒塌挡住了大水,太子顺利过河。到了檀特山后,他又将两个孩子施舍给婆罗门徒,最后还将自己的眼睛施舍给天神化作的婆罗门徒。太子的善施行为感动了天神。天神引导婆罗门把两个孩子送到了父王身边,父王得知后,立即接迎太子和曼坻回国。全国臣民拥戴太子为王。从此两国重结睦邻,友好来往,给万民带来福祉。须达那布施不休,直至成佛。”这一记载以现在的地缘距离来看从尼泊尔的迦毗罗卫到哇燕戎的丹斗寺正处六千里左右,大河就是丹斗山山下的黄河水,“檀特山”就是“丹斗山”;其二,拉隆·贝吉多杰刺杀朗达玛·乌东赞之后,追兵追杀而逃到朵麦哇燕戎东部丹霞山区,他因想在今丹斗寺地方休息而起名为“丹斗”藏语意为“停下来”,之后又怕追兵赶来跑到今央斗圣地,又名为“央斗”,藏语意为“再停下来”。

文物价值

编辑

旦斗寺遗址碑旦斗寺遗址碑

旦斗寺因其重要作用和特殊的贡献,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旦斗寺发现的绝版藏文手抄本及其他遗物、佛寺遗址等重要文物,对还原藏传佛教下路弘传当时的情况、汉地佛教及西夏佛教与丹斗藏区佛教的互动影响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旦斗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旦斗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的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

旦斗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旦斗寺,路程约112.3千米,用时约3小时3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