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俟城遗址 编辑
伏俟城遗址,俗名铁卡加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是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古城遗址。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
伏俟城遗址由内城、外城及外城以外遗迹组成,遗址保存较完整,出土文物丰富。伏俟城遗址形制特殊,地理位置重要,对研究吐谷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及吐谷浑族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10月7日,伏俟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伏俟城遗址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
所处时代:北朝至隋唐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53-1-15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伏俟古城遗址
1960年6月下旬,于青海湖的西岸布哈河下游谷地南侧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即伏俟城遗址。
1981年,青海考古工作者对环青海湖的古代城堡进行考古调查,认为铁卜恰古城遗址就是伏俟城。
2018年7~9月、2020年7~8月,为配合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的申遗工作,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对伏俟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调查。
伏俟城遗址位置图
内城
伏俟城遗址
外城
伏俟城遗址
外城以外遗迹
外城以外区域发现11处遗迹点,其中东部及东北部发现城址3座,夯台1座,居址区1处;北部发现夯台1座,人工堆筑高台1座;西部及西北部发现城址1座,夯台3座。
城址,4座,其中东部2座(命名为东部南城和东部北城)、东北部1座(命名为东北小城)、西北部1座(命名为西北部小城)。东部南城和东部北城位于外城东墙中部以外约1200米处,南北排列,间距226~234米,城外均开挖有壕沟,地面采集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以及陶器残片。东部南城四面墙体地面略有存留,边长110~138米,东墙中部开一门,门宽13米;城内中部偏西有一夯台,夯台上及周围发现大量绳纹瓦片,在夯台上采集到一块外饰细绳纹的花边形(波浪纹)板瓦。城外壕沟宽7~8米,深2~2.5米。城外东北75米处有一长30、宽10米的土丘,钻探为一曲尺形夯土建筑基址。东部北城城墙边长207~254米,东、西、南三面城墙基本完好,北墙仅有西北角长28.4米的一段夯墙,其余部分钻探为纯净的沙层,大致呈圆弧形,推测此段临水。东部北城西墙中部开一门,门宽10米,墙内两侧有曲尺形夯土建筑,探孔内发现大量木炭、烧土及动物骨骼残骸。东墙中部也有一门,门宽11.5米。城内中部偏西有一长40、宽18米的夯台,现存高度2.6米,断面夯层清晰。城墙外壕沟宽18米,深2.6米,壕沟内有多层淤土,包含木炭、动物骨骼及折线纹陶片。东部北城南部50米处有一长60米的东西向长条形土丘,钻探发现有木炭等包含物,未见夯土。东北小城,位于外城东北约580米处,边长52~54米,城内中心有一边长10~14米的夯台;东墙中部开一门,门宽4米。西北部小城位于外城西墙外约360米处,城墙边长约70米,城内有一边长5~6米的夯土建筑。
夯台及人工堆筑高台,在外城东北、北部、西北和西部共发现夯土高台5座,人工堆筑高台1座。东北夯台,位于东北小城北部130米处,现高2.3米,中心有小面积的夯土,周围地层堆积较为丰富,探孔中发现大量木炭、烧土、动物骨骼等。外城北墙外160~180米处发现1座夯台(北部西夯台)和1座人工堆筑高台(北部东台),东西向分布,间距150米,地面均凸起椭圆形土丘。西夯台钻探有夯土,平面呈曲尺形,探孔内含有木炭、烧土、动物骨骼等。北部东台最高1.4米,黄褐色堆土比较纯净,未发现明显夯筑迹象,其中发现少量木炭屑。外城西北墙外250~310米处发现夯台两座(西北角西夯台、西北角东夯台),地面均有隆起的土丘,间距约125米。西北角西夯台为边长17×35米、最高2米的高台;西北角东夯台范围为42×50米,最高1.5米。钻探均发现有曲尺形夯土建筑,探孔内包含木炭、烧土、动物骨骼等,两座夯台间还发现有路土,可能是一条通向外城的通道。西部夯台位于外城西墙外700米处,其范围东西48米、南北32米、最高1.8米,夯台以黄色土为主,较为纯净,轻微夯筑,探孔见木炭、烧土、动物骨骼。
居址区,1处,位于外城东北约680米处,分布范围东西约340米,南北约220米,地面呈沙丘状隆起,绿草丰茂,其中发现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居住面7处,小者边长7米,大者边长18米。
遗迹年代
城址、壕沟、夯台、居址出土的瓦片、陶片大致相同,基本属于同一时期。而东部两座城址发现的瓦片同伏俟城内城的瓦片大致相同而略显粗糙,城内建筑布局和城门的方向也基本相似,初步推断外城外面这些遗迹同伏俟城内城及外城南墙属于同一时期。伏俟城内城东北角和夯台、外城南墙F1内探孔采集的木炭和动物骨骼标本经测年为426~657年,属北朝至隋唐时期。东部南城夯台上发现的一块边缘饰波浪纹的板瓦同北魏洛阳城出土的板瓦较为相似,甘肃省清水县北魏白土崖古城也发现类似的板瓦。东部北城发现的颈部带凸棱的盘口壶属于北朝晚期至隋代的遗物。
伏俟城外围遗迹点年代同内、外城大致相当,为北朝至隋和初唐时期,属于吐谷浑伏俟城周围的附属建筑。伏俟城内城东门内1.2米深度处采集木炭标本测年为973~1049年,属于北宋时期,可知宋代对伏俟城进行了重新利用和改建。
伏俟城遗址
伏俟城遗址出土的马鞍饰品
伏俟城遗址外城出土绳纹瓦片及陶罐、盘口壶等器物残片。
板瓦
吐谷浑王国
2019年10月7日,伏俟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
伏俟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伏俟城遗址,路程约6.2千米,用时约1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