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肖图古城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肖图古城遗址考肖图古城遗址

考肖图古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考肖图村东南约2千米处河东岸,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属于唐代时期遗址。

考肖图古城遗址主体结构为一座高大的土墩,内部是用土坯和夯土砌筑,平面结构为十字形。土墩周围分布有成排的方形房址,最外围修筑有长方形围墙,大小与古城相当。通过对考肖图古城遗址的选址、主体建筑的形制结构、配套设施的规模与布局、出土器物所显示的使用功能和宗教内涵的分析,可能是一座吐蕃时期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考肖图古城遗址的发掘,是对以往吐蕃时期遗存的重要补充,在认识青海地区的宗教生活状况方面,以及柴达木盆地周缘地区在西藏佛教发展进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9年10月7日,考肖图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考肖图古城遗址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考肖图村东南约2千米处河东岸

所处时代:唐

占地面积:约 3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54-1-15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考肖图古城遗址考肖图古城遗址

1996年6~10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考肖图古城遗址进行发掘,揭露了一批重要遗迹现象,出土了一批遗物。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考肖图古城遗址平面图考肖图古城遗址平面图

考肖图古城遗址,西距青藏公路约6千米,地势平坦开阔,周围群山环绕。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1.5~2米,主要遗迹包括大小2座围墙、1座塔形基址、1座覆斗形祭台和密集分布的房屋基址。大围墙平面呈长方形,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176米,南北宽约134米,东墙似开有一门,西墙保存较好。墙基宽约5米,高2.5米。围墙内东南部区域已被发掘,塔形基址位于东南角,发掘前为一馒头状土墩,表面有较厚的覆土,内部为土坯垒砌的塔形建筑机构。

主要建筑

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东北—西南)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东北—西南)

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平面呈十字形,在方形主体建筑的四个侧面各凸出一个马面形结构,边长30米,高7.8米。塔基用砾石铺就,塔身四面由内外两重土坯围墙筑成,中间形成廊道。塔身肩部以上部分向上收分,顶部以上残缺。塔体地面以下部分尚未完全揭露。

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东南—西北)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东南—西北)

塔形基址的周围分布有较多建筑基址,平面呈方形,围绕塔址分布,排列较为整齐。外围墙外东南侧有较小的一座方形附属小围墙,方向与大围墙一致,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门向不明。其内东南角有2处土堆,功能、结构尚不明了。

遗址年代

根据出土物特征,考肖图古城遗址的年代定为吐蕃时期。

性质和功能

考肖图遗址塔基周边有两重长方形围墙,内墙内侧修建有成排的方形建筑,形成小型的寺院,可供僧侣居住和进行法事活动。外侧城墙规模较大,俨然一座小城,但其内部布局和功能区分尚不太明确。塔形基址经发掘后,复原出平面呈四出十字形的塔形结构,与中亚和新疆地区早期覆钵式佛塔形制接近,应该是直接受到了印度东北部或孟加拉地区的影响。

塔基出土马头骨。在古代藏族巫术中,将写有魔咒的人或兽的头盖骨掩埋或者安置,是降服厉鬼的方法。头盖骨和咒语的种类、头盖骨掩埋场地的选择要根据所降服厉鬼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同的厉鬼需要掩埋不同动物的头盖骨。吐蕃时期的佛塔本身就赋予了镇鬼除魔的功能。基址中还出土一些木简牍,内容也为镇伏魔怪的内容。这类符咒类遗物的掩埋对于考肖图古城遗址所具有的佛塔功能的认定是一个重要的佐证。

塔基周边房址内出土不少擦擦。擦擦常常被佛教信徒供奉在佛教场所。考肖图古城遗址内出土的擦擦,首次将其年代提早到8~9世纪,代表着最早出现的擦擦类型,同时佐证了遗址所具有的佛寺功能。

从考肖图遗址的选址、主体建筑的形制结构、配套设施的规模与布局、出土器物所显示的使用功能和宗教内涵来看,很有可能是一座吐蕃时期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这一遗址可能修建于吐蕃在全境大建佛寺的赤松德赞或热巴巾时期,佛塔造型模仿了卫藏地区吐蕃佛塔,间接地接受了东印度或孟加拉地区同时期金刚乘寺院影响,这与吐蕃佛教的输入路线是相互吻合的。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北侧出土有马头骨、古藏文木简牍、白色卵石和羊肋骨,两块绘有图案的羊肩胛骨,一枚开元通宝钱币。塔基周围分布有较多建筑基址,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漆器、骨器、石器、铁器等。出土器物中有大量陶片,少数能够复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见泥质红陶,器形有罐、瓮、钵、杯等,多小平底器,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折线纹、弦纹、叶脉纹、水波纹、缠枝纹等。铜器有铃、牌、鎏金莲花纹饰物等。还发现残损漆甲一副,由10余种不同规格的漆甲片缀合而成。在围墙内还发现有石碑、石狮、石柱础等。

马头骨

考肖图古城遗址出土马头骨

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北侧凸出的马面形结构中,出土三件有墨书图案的马头骨,其中两件上面带有写满古藏文的同心圆图案,中心画一带枷锁人物;另一件上面仅见文字,不见人形图案。

擦擦

考肖图古城遗址出土擦擦考肖图古城遗址出土擦擦

考肖图古城遗址塔基周边房址内出土不少擦擦,至少有5种类型,均以黄色泥土制成,除一种覆钵式塔为脱模制作外,其余都是在圆形泥片上按印制成,周边有按印时挤压翻起的泥沿,背面平整。覆钵式圆雕塔擦擦,基座为圆台形,塔顶为覆钵状,塔身外侧有三层台阶,最下层台阶似突起一周小塔,覆钵之上为塔刹座,塔刹部分残缺。残高10厘米、底径6厘米。另外四件擦擦都是圆形或椭圆形,分别刻画的是坐佛、观音像和佛塔。坐佛像有两件,其中一件高8厘米、宽5厘米。坐佛脸形和身材都较清瘦修长,高肉髻,着袒右袈裟,似有顶饰和臂钏,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头周有椭圆形头光,身后有背光,两侧饰双兽。另一件形制和图像基本相同。观音像擦擦直径6厘米,脸形较瘦,束高髻,体态修长,上身袒裸,右臂屈置右膝上,手指随意弯曲,左手按在莲台边,左臂支撑身体;下着贴体长裙,双腿作游戏坐,右腿屈起,左腿屈盘右腿前,有椭圆形头光,仰莲台座,右侧饰小塔和数行经咒。佛塔像擦擦直径为2.5厘米,浅浮雕的小塔居中,塔刹粗矮,塔顶呈球状,塔座为束腰的须弥座,上下有叠涩。小塔两侧布满梵文经咒。还有两个擦擦没有图像,仅按印有梵文佛教经咒,直径为2.5厘米。

石狮和石碑

考肖图古城遗址出土石狮图考肖图古城遗址出土石狮图

考肖图古城遗址出土一对石狮和一通石碑,原立于围墙内。1950年,石狮被搬走。20世纪90年代,被移存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两尊石狮大小不一,应有雌雄之别,大者高83厘米,小者高76厘米。均以花岗岩雕造,呈蹲踞状,鬣毛卷曲,从头顶披于肩部,口部紧闭,胸部凸出,背部中央和前面胸部有一条纵贯上下的脊线和胸线,尾巴由一侧通过腹部,并从另一侧后腿上方反卷上来,前腿直立肩胛部可见一星状印记,下颌镌刻胡须。与石狮同出的有石碑一通,截面为方形,20厘米见方,素面,残高240厘米,不见有石刻铭文。

研究价值

编辑
考肖图古城遗址的发掘,是对以往吐蕃时期遗存的重要补充,在认识青海地区的宗教生活状况方面,以及柴达木盆地周缘地区在西藏佛教发展进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7日,考肖图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考肖图古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考肖图村东南约2千米处河东岸。

香加乡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考肖图古城遗址,路程约71千米,用时约1小时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