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孝琚碑 编辑

汉代隶书碑刻

孟孝琚碑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是刊刻于汉代的一方碑刻,又称“孟琁残碑”“孟广宗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位于云南昭通文渊小区。

《孟孝琚碑》高133厘米、宽96厘米、厚约24厘米。碑侧有龙纹和虎纹,下有龟蛇纹。碑文共15行,其中第5行3字,第13行无字,第14行16字,第15行10字,其余每行21字,合计残存260字,记述汉代武阳令之子孟孝琚的生平事迹。 书法上,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划瘦劲古朴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孟孝琚碑

创作年代:汉代

别名:孟琁残碑

书法类型:隶书

规格:高133厘米、宽96厘米、厚约24厘米

现藏地:云南昭通文渊小区

碑刻内容

编辑
释文

《孟孝琚碑》拓片《孟孝琚碑》拓片

……丙申,月建临卯,严道君曾孙武阳令之少息孟广宗卒。┘……遂。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乃改名为琁,字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ー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思,心┘……其辞曰:┘……结。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中夜奄丧,┘……茕,忽然远游。将即幽都,归于电丘。风渗淋,寒水北流。┘……期。痛哉仁人,积德若滋。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渊,亦遇此灾。守善不振,自古有之。非独孝琚,遭逢百罹。┘……覆。恨不伸志,翻扬隆洽。身灭名存,美称修殇。勉崇素意,┘……皓,流惠后昆。四时祭祀,烟火连延。万岁不绝,勋于后人。┘……失雏,颜路哭回孔尼鱼。澹台忿怒投流河,世所不闵如┘……

〔时〕武阳主簿李桥字文平。书佐黄羊字仲兴。┘〔主〕记李昺字辅谋。钤下任骡。┘

谢崇基跋

碑在昭通郡南十里白泥井马氏舍旁,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出土,同里胡茂才国桢为余言之,因偕往观,石高五尺,广二┘尺八寸,侧刻龙形各一,下刻物形若龟蛇。其文辞古茂,字画遒劲,方之滇中古刻,远过两爨诸碑之上。虽碑首断阙,┘间有泐痕,年代无考,然以文字揆之,应在汉魏之间,非两晋六朝后物,洵可宝也。遂移置城中凤池书院藏书楼下,┘陷诸壁间,以俟博雅嗜古君子鉴订焉。是岁十一月朔日。郡人谢崇基跋。┘

附记

①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行首缺7字。

②首行有“孟广宗卒”,次行则称“广四岁失母”,不称“广宗”而称“广”。对此,现代书法家谢饮涧类比《景君碑》碑阴题名的“故书佐东安平阆广,字广宗”,认为碑主初名广,字广宗。

(说明:……,表示若干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补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编辑
据碑文记载,碑主受《韩诗》、通《孝经》后,大概是有感于《诗经·卫风·木瓜》,欲比德于玉,于是改名为琁,字孝琚。 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而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官员刻《孟孝琚碑》并送他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

对于碑的刊刻时间,从碑的形制、文体、书体看,可以断定刻于汉代。碑文首行有“丙申,月建临卯”,是碑主死亡日期,汉代行夏历,正月建寅,“月建临卯”就是二月的意思,则上面的“丙申”二字是碑主卒年。而汉代共有8个“丙申年”,即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对此,清代史学家王仁俊认为刻于西汉而不注明具体年月;近代书法家袁嘉谷、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等认为刻于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近代金石学家吴士鉴认为刻于东汉而不注明具体年月;清代官员黄膺、近现代文献学家方树梅、近代教育家袁丕钧认为刻于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认为刻于汉桓帝、汉灵帝之际;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文认为刻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先认为刻于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后改订为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近代书法家陈伯陶、近代文史学家其昌、现代书法家谢饮涧认为刻于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近代书法家赵藩认为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诸多说法中,多数学者倾向于碑刊刻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或其次年(公元157年)。

艺术鉴赏

编辑

《孟孝琚碑》拓片(局部)

风格

风格上,《孟孝琚碑》中文字的书写还在剧烈的变化发展时期,其书法之中篆书、隶书、行书甚至楷书也夹杂其中。如第四行“癸卯”二字的结体中可见不少篆书体的方法,“卯”字可以说是篆书体的隶书化写法;第六行“气”字除结体上有一些篆书体的意味之外,其用笔上还夹杂有许多民间文人结体随意、书写放浪的特点;第七行“风”字内部采用汉代碑文中绝少见的写法,不从“虫”而写作“巟”,充分地表现出了“风”是空气流动的主要内涵,“渗”字右旁在几乎完全使用了篆书体的结构;第十一行“昆”字最上一横画极具夸张的向上拱去,两边竖笔则各向内斜插,写法既有隶书的特点,又有篆书的味道,“烟”字右旁下部的“土”两横画两端都向上翘着,形如“出”,极有情致。单独来看,碑上的文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变化多端,但总体上的行气、章法、布白十分整齐,并没有不和谐之处。

作品评价

编辑
清代附生胡国祯:书法苍劲,文辞雅健,浑朴古茂。(《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一·金石考一》)

近代书法家赵藩:滇中贞石,两爨碑为最古,而此碑更先之,文辞书法,皆东汉人榘度,薶土中二千余年而始出,固将星风视之,惟惜上段阙文,无由稽考征信,然摩挲翠墨,疏古渊茂,固断为汉碑无疑也。(《汉孟孝琚碑题跋》)

清代官员黄膺:是碑结体方整,笔意圆劲浑朴,在篆隶间。……此石晚出,乃占汉碑第一,微独颠南瑰宝,亦寰宇希世之珍矣。(《汉孟孝琚碑题跋》)

清代史学家王仁俊:此碑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