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瑚岛沉船遗址 编辑
珊瑚岛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永乐群岛行政管理区,沉船遗址的时代为清代晚期,石构件大多数为祠堂和庙宇的建筑构件,为一艘专门运输石构件的远洋运输船。
珊瑚岛沉船遗址没有发现船体,遗址以石质建筑构件为主要堆积,还发现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散落在遗址表面。西沙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文化特性,是南海文化底蕴的象征,珊瑚岛沉船遗址的发现为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保护南海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9年10月7日,珊瑚岛沉船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珊瑚岛沉船遗址
地理位置: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永乐群岛行政管理区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约 2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24-1-124
1974、1975年,文物工作者对珊瑚岛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有瓷片、石柱等文物。
1996年,西沙群岛文物普查队在珊瑚岛海域发现并确认了一处水下遗址,由于遗址靠近珊瑚岛,遂命名为珊瑚岛沉船遗址。
2010~2014年,对珊瑚岛沉船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
珊瑚岛沉船遗址考古现场
珊瑚岛沉船遗址,位于珊瑚岛东北方向约1000米的海域内,处于珊瑚岛东北角礁盘的边缘地带,遗址所在之处向东100多米为珊瑚岛和全富岛之间的一处隘口,名为全富门,是船舶进出永乐环礁的重要水上通道。
遗址概况
珊瑚岛沉船遗址海底为板结较硬的珊瑚和珊瑚沙,有少量低矮的礁石,海床高低起伏不平,水深不一,南部靠近礁盘处较浅,水深约1米,北部略深,水深为3.5米左右,多条冲沟穿过遗址,冲沟与海床之间高差约0.5米,冲沟内较平坦,覆盖有少量的珊瑚沙。
珊瑚岛沉船遗址水下全貌
沉船时代
从人物造型和服饰特征上看,珊瑚岛沉船遗址的石像虽然具有一定的明代特点和风格,但是这些石像主要是作为巡海大臣、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福禄寿等宗教、神灵或寿象类题材使用,其特点和风格延续使用的时间较长,晚期使用具有早期造型和服饰风格的宗教、神灵或寿象类题材石像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因此珊瑚岛沉船遗址石像的制造和使用年代不排除为清代的可能性。而其他的如雕花石板、浮雕花纹圆形石柱(石旗杆)、八角石柱等石质文物的制作时代多为清代,因此珊瑚岛沉船遗址现存大部分石质类文物的时代应为清代。
珊瑚岛沉船遗址文物
石像
珊瑚岛沉船遗址石像
建筑构件
珊瑚岛沉船遗址现存石质类文物中建筑构件有石板、石柱、石条、柱础等。其中浮雕有“暗八仙”宝扇纹样或绶带纹的石板应为房屋建筑中门堵、勾阑或台基上使用的装饰石板,在福建南安市官桥镇清代晚期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南安市省新镇清代晚期林路大厝以及福建泉州市天后宫皆可见相近的构件。宽度一致、正面光洁平整、背面粗糙的素面石板推测为“碑石”。拐角处有缺口的正方形石板和长侧边中部有缺口的长方形石板为夹柱石板,与八棱形石柱搭配使用。
浮雕有花纹、顶部为笔锋状的圆形石柱应为石旗杆主体旗身的上段。石旗杆常见于福建、广东潮汕、江西赣西等地的家族宗庙和祠堂等建筑物前,如福建南靖县塔下村张氏祠堂“德远堂”、福建永定县胡氏家庙、广东汕头市沟南村许氏宗祠等皆竖有这种石旗杆。石旗杆由基座、夹杆石和杆身三部分组成,基座中部竖立两块夹杆石,石质旗杆固定于夹杆石之间。石旗杆主体旗身分为三段,下段多为方形主柱,中段雕刻有云龙纹浮雕,上段通常为长度达2米左右的圆形石柱,柱顶端或雕成笔尖状,或雕成坐狮状,时代多为清代中晚期。
瓷器
珊瑚岛沉船遗址及珊瑚岛东北部礁盘上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多散落分布于石质文物之间的遗址表面,部分叠压在石质类文物之下,以青花和白瓷为主,器形有碗、盘、杯、盏等,多为碎片,没有发现完整器,大多制作比较粗糙,釉层较薄。青花釉料颜色较深,多呈墨绿色,腹部常装饰成组的变体寿字纹,部分青花瓷器内底印有祠堂名等铭文款识,瓷盘内底盘心印有“金兴祠堂”的方形押款。
珊瑚岛沉船遗址水下遗物堆积
地理位置
珊瑚岛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永乐群岛行政管理区。
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
交通信息
乘船:自海南省三亚市乘船到三沙市珊瑚岛沉船遗址附近,大约需要1小时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