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墓地 编辑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千米的荒漠之中,墓地历史约3400~4000年左右,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小河墓地外观为一座椭圆形的沙丘,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整个墓地被中部木墙划分为南北两区,以单人葬为主,男性墓中常见木仗、木柄石器等,女性墓中必有木祖。小河墓地考古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墓地反映出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料。其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学科研究,相关成果也为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契机。
2013年3月5日,小河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小河墓地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千米的荒漠之中
所处时代: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
占地面积:25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93-2-17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瑞典学者贝格曼首次发掘小河墓地,发掘墓葬12座。
小河墓地发掘现场
2002~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小河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
小河墓地
生殖崇拜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是在一座原生红柳沙丘基础上,由不断构筑的多层墓葬以及自然积沙和人工堆沙共同构成,分五层上下叠埋。墓葬结构基本一致,即挖出沙坑、坑中置木质棺具;木棺由侧板、两边挡板及盖板拼合而成,形似无底的独木舟,棺上普遍覆盖牛皮;男性棺前立木似桨,象征女阴,女性棺前立木呈柱形,象征男根;部分墓室前立涂红木柱,上悬牛头;死者均头戴毡帽,身穿毛织腰衣,外裹毛织斗篷,随葬草编篓;个别棺中出现木制的“尸体”。
墓地规格最高的墓
小河墓地
M11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
木尸与人首木尸
小河墓地出土十余具木尸,还有人首木身的“组装”尸体。有的尸体表面紧裹着动物的毛皮,还做出五官,留有头发,衣着打扮、随葬习俗、随葬品和真人无异。这些特殊的尸体都出自木棺,应为真人的代替品。
奇装异服
小河墓地挖掘发现小河人的服饰数百年间没有变化。其头戴毡帽,身裹宽大的毛织斗篷,腰围或如窄带或似短裙的毛织腰衣,足蹬短靴,配缀玉珠的毛绳项链和手链。斗篷和腰衣都是一次织(或编)成的块料型服装,不经过二次裁剪、缝纫,直接围裹、披挂于身,这是人类服装演变史上是最为简单的服饰形式。斗篷和腰衣上或织或编出红色几何纹。毡帽上缝缀毛线、插鸟的翎羽、捆扎伶鼬。这些奇异的装饰,除从装饰文化传统习俗理解外,亦或与原始宗教有关。
木雕人面像(侧面)
有故事的随葬品
随葬品
小河墓地每墓必在死者斗篷外置一件显示几何花纹的草编篓,篓内多盛麦粒或黍粒或干结的奶制品,墓主身上大多撒有麦粒、黍粒、麻黄小枝、牛(羊)耳尖、动物筋拧成的短绳。一些特别的随葬品,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关,如随葬品丰富的男性墓中常见的嵌骨雕人面像的法杖、蹄状木柄石器、蛇形木雕以及涂红牛头等。还有与性别有关的随葬品,如女性墓中特有的木祖、木梳、皮囊,男性墓特有的冥弓、冥箭等。
2021年,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的有关小河墓地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小河墓地早期人群承袭了古北亚和古东亚人群基因,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人们对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最早人群起源、迁徙及融合历史的探索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小河墓地发掘的棺木
2021年10月,小河墓地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地理位置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千米的荒漠之中。
罗布泊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河墓地,路程约370千米,用时约8个小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