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仁台沟口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仁台沟口遗址吉仁台沟口遗址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商周时期遗址。

2015、2016、2018、2019、2020年,经过五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明确了吉仁台沟口遗址主要由吉仁台沟口内侧的居址区和吉仁台沟口外侧的高台遗存组成,周边分布有房址、灰坑、窑址、墓葬等遗迹40余处,找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遗迹,初步断定其时间约距今约3500年前后,相当于青铜时代中晚期到商代,将人类使用煤炭资的历史最少上推千年。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填充了喀什河上中游的考古资料,对于促进构建喀什河流域乃至伊犁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19年10月7日,吉仁台沟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吉仁台沟口遗址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

所处时代:商周

占地面积:约 5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57-1-15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2015年6月中旬,为配合尼勒克县基础设施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和墓地进行考古工作。这次考古挖掘不仅发现了煤炭的使用,还发现了加工铜器的迹象。

2016年,再次发掘,清理遗址1500平方米,揭露房址12座。

201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对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20座,窑址2处,墓葬2座,另发现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余座,釆集遗物标本1000余件。

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对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的高台遗存连续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确认高台遗存属于高等级大型墓葬。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吉仁台沟口遗址就位于尼勒克盆地东北角的一隅之地,喀什河右岸(行政区划属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恰勒格尔村),西距县城约20千米。2015、2016、2018、2019、2020年五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明确了遗址主要由吉仁台沟口内侧的居址区和吉仁台沟口外侧的高台遗存组成(考古勘探显示其周边分布有房址、灰坑、窑址、墓葬等遗迹40余处),总面积约50万余平方米。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和美国Beta放射性实验室14C测定数据显示,吉仁台沟口遗址年代距今约3600~3000年,是伊犁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吉仁台沟口遗址大型房址、大型墓葬,在伊犁河流域乃至中亚地区都较为罕见,应该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集中之地即聚落中心。

居址区

大型房址F6大型房址F6

吉仁台沟口遗址居址区共清理房址37座,体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青铜时代都少见。古环境研究显示,遗址所在的四级阶地为原古河道改道位置,在遗址南边形成了离堆山。阶地形成后,继续在阶地上堆积黄土,吉仁台遗址大多数遗存均埋藏于阶地堆积上部的风成黄土堆积中。居址背山面水,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小两种:大型房址面积约100~400平方米。有6座,分布相对独立。房址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建筑形制属于半地穴木框架式结构,门朝南,墙外有一周回廊式石垒护墙,居址中部为长方形石砌火塘,布局严谨匀称。位于台地西部的F6地势最高,居高临下,坐北朝南,规模最大,整体建筑南北长21米、东西宽17.8米,房屋建筑面积约374平方米,室内实用面积约240平方米,属于聚落的核心建筑,也是新疆已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单体房屋建筑,很可能是社会上层贵族的居室,或是整个部落内部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居址集中区域

小型房址面积约20~60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居址区的东部,分布相对集中,依山梁地形呈阶梯状错落分布。平面分为圆形和长方形,建筑形制有半地穴和地面起建两种,房址中部一般都有一个圆形石灶,房址内遗迹现象单一,主要有灰坑、灶址、居住面、踩踏面、灼烧面、卵石坑等。

时期分类

不同时期的陶器不同时期的陶器

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关系、房屋形态和出土陶器特征不同,将遗址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流行中间有长方形火塘的大型半地穴式木结构房屋,分布较散,对居住房子有较高要求,修筑规范齐整,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筒形罐、折肩罐,年代在距今约3600~3400年;第二期房屋规模变小,分布相对集中,形制趋于简陋,流行圆形石灶,陶器则变得溜肩鼓腹,其颈部多装饰戳印珍珠纹饰,年代在距今约3400~3200年;第三期很少见规矩房屋,没有发现明显墙体建筑,常在坡地上发现火塘、石堆和煤堆的遗迹组合,此时应该出现易于拆卸搬迁的帐篷式房屋,平底陶器仍是主流,但出现了圜底及较多的带流器物,年代在距今约3200~3000年。三期房屋从大到小、从规整到简陋,陶器由筒形平底罐到圜底器,反映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好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后期到公元前1千纪初,西天山地区人群的生业方式从较为稳定的畜牧经济向游牧经济的转变过程。

燃煤遗迹

中心墓室中心墓室

中心墓室由半地穴式墓室和包裹墓室的土、石墙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用石板构筑石室,面积近40平方米,西部有宽约1.6米的斜坡墓道(这种带斜坡墓道的墓葬两三百年后在中国殷商时期贵族墓葬大为流行)。墓室外周在生土上用红胶泥土筑成略高于墓室的圆形土墙,其外用石块堆筑成高达3米的石堆包裹。

新发现的坑洞

2020年在中心墓室东部清理扰坑时发现4个神秘坑洞,形制少见,坑洞中均单面砌石墙(高约1.2米),坑洞内较为狭窄,开洞处见明显石块封堵现象,其性质有待再次发掘。

文物遗存

编辑
动植物遗存

F27房址出土的黍F27房址出土的黍

吉仁台沟口遗址房址内釆集动物骨骼共1170件,经动物考古专家鉴定,皆属哺乳动物,种属有羊,牛、马、狗、羚羊、马鹿、狐狸,胳驼等,以羊,马,牛为主要种属,近48%的骨骼为羊,30%为牛,10%为马,应是当时主要的肉食来源。通过植物考古,遗址发现炭化农作物种子12153粒,粟、黍、大麦、小麦四种农作物在遗址中都有发现。遗址中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的石磨盘、石磨棒,经过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是用来对粟类作物、麦类作物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作物进行加工处理的,这些发现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在当时的生业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陶范

反映炼铜铸铜活动的遗物反映炼铜铸铜活动的遗物

吉仁台沟口遗址遗址出土了十余件浇铸铜器的陶范,是制作铜镜、铜锥、菱首剑、管銎铜戈等小件铜器和武器的模范。这是新疆青铜时代遗址首次发现陶范,数量较多,加之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炼炉、鼓风管、铜矿石、铜锭、坩埚、炉渣、炼渣等冶金遗物,这些发现无疑说明在吉仁台沟口遗址存在制铜加工,要素完整、链条清晰,存在明确的铸铜生产活动,新疆各地尤其伊犁地区,发现较多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但基本没有冶铸遗存发现。因此,吉仁台沟口遗址是新疆史前完整冶金证据链的最重要的发现,对于研究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冶铸手工业,以及西方青铜文化的东向传播和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木质车轮及构件

高台遗存出土的木质车轮

2023年2月,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轮及构件两组共40余件,该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实物资料。

骨质冰鞋

骨质冰鞋骨质冰鞋

高台遗存出土的骨质冰鞋也为国内首次发现。经测定,冰鞋由黄牛骨和马骨制成,形制与欧洲早期骨质冰鞋几乎一致,为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提供了新证据,也是研究中国滑冰起源的实物资料。

研究价值

编辑
吉仁台沟口遗址有煤的使用,发现了大量的煤灰和未燃尽的煤块,说明最迟在青铜时代晚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开始使用煤炭,将煤的使用历史最少上推千年;遗址分布面积更大,房址更为完整,遗迹现象更为丰富,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伊犁河谷青铜时代遗存面貌。这些发现进一步填充了喀什河上中游的考古资料,对于促进构建喀什河流域乃至伊犁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所获荣誉

编辑
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项目,获评国家文物局“2016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六大考古发现”。

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项目,获评中国“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项目,获评国家文物局“2019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7日,吉仁台沟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吉仁台沟口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

恰勒格尔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吉仁台沟口遗址,路程约21.9千米,用时约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