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编辑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境内,开始于唐代。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沿澜沧江两岸山体呈南北走向,绝大部分地段山高、坡陡、谷深,呈“V”形河谷地貌。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和曲孜卡乡完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制盐方式,当地群众依靠澜沧江两岸的卤水制盐。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井盐是人类四大产盐方式(海盐、池盐、湖盐、井盐)之一。中国是世界井盐生产最早的国家。昌都地区一直是中国较早生产盐的地区之一,地处连通川、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盐业生产地之一,现在只有芒康县纳西乡盐井盐田继续生产。芒康盐井沿袭早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从择地凿井、搭建土木结构的盐田、晒盐、贩运均保留原有技术和形式,是世界上少有的原始盐业生产活化石之一,是中国早期井盐生产的民间工艺精华。
2013年5月,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境内
所处时代: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943-6-00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年5月底,为了配合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工程建设,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单位的专业考古人员对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域进行了考古调查,掌握了水库淹没区的盐井、盐田以及其他文物点的基本状况。
2009年6~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对芒康县盐井盐田做了补充调查,特别是制盐工艺和生产管理、贸易等。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境内的澜沧江两岸。沿江两岸山体呈南北走向,绝大部分地段山高、坡陡、谷深,呈“V”形河谷地貌。有少量台地及泥石流冲积扇分布于高山峡谷间,村落及耕地位于这些台地与泥石流冲积扇形成的平缓坡地上,这里是古时茶马古道进西藏的第一站。 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和曲孜卡乡完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制盐方式,当地群众依靠澜沧江两岸的卤水制盐。
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本地从事盐业生产的群众有320多户,有3400余块盐田。由于制盐方式一直沿用传统原始的手工制盐,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也不高,二个乡年总产量也就是120多万斤。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较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村、上盐井村盐田出产的以白盐为主,东面的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则以红盐为主。白盐、红盐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而此时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因而又称“桃花盐”。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盐井
卤水渗下形成的盐柱
晒盐作业区
盐仓主要有2类,(1)私有盐库,专门用于储盐,分布在盐井盐田西侧、路西,自北向南一共发现有4处。(2)盐民居屋兼盐仓。
上盐井盐田
上盐井盐田即色曲龙——雅卡盐井盐田,隶属纳西乡上盐井村盐业组,位于澜沧江左岸,东靠山坡或陡崖,南部隔一条冲沟与下盐井盐田相望。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南北长约364米,东西宽最宽处约77米,上下高差约41米。最上层距江边约120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下盐井盐田
下盐井盐田即溪同卡盐井盐田。位于澜沧江左岸,隶属于纳西乡纳西村宗格组,东靠山坡或陡崖,南侧有一条简易公路连通往加达吊桥和纳西乡,北部隔一条冲沟与上盐井盐田相望。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南北长约474米、东西最宽处约115米,上下高差50.47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走向而建,高低错落。其中,南侧盐田因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其最宽处超过110米;而北侧盐田则全数建于陡峭的崖边,最宽处仅有50米左右,最窄处仅有约20米。最上层盐田距江边约120米,高出江面约70~100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千年盐田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盐流程和工具
开凿盐井
开凿盐井,一般在冬季选择凿井位置并开凿盐井,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请有经验的人在江边河床滩地一带仔细观察,选择有卤水渗出的地方凿井。砂砾层可直接挖掘,遇到岩层还需要打眼放炮。一般井深要超过卤水层1~2米。公用盐井的口径多在2~4米,深度4~6米,最深的可达8米,井内要安装木梯以便背卤水者上下。现多用潜水泵抽取卤水。私人盐井口径多在1~2米,深度亦在4~6米,不少是利用自然岩层裂隙或岩穴稍加开凿。冬季至春季卤水较浓,3~4月卤水质量最好,所制之盐当地人称之为“桃花盐”。
制盐
首先从盐井中将卤水背出,注入公共卤水池,一般要在公共卤水池中存放几天,最好达到5~6天,以提高卤水浓度。然后再将卤水分别背到每户的私人卤水池,再存放数天,进一步提高卤水浓度。往盐田注入卤水一般是在下午,过去用木桶注入,现多用水管注入,卤水在盐田中的深度约为1寸。当卤水开始出现盐结晶时要注意观察,如果盐结晶不太白,就要再适当添加卤水。冬季是出盐旺季,但出盐时间较长,2~3天;夏季由于阴雨天气较多,不是出盐旺季,但在晴朗有风的日子出盐时间较短,一昼夜即可出盐。收盐前,先需要在早上把结晶的盐刮成一条条弧形,以便充分晾晒脱水。用手摸盐不再有水滴时即可收盐了。收盐时右手持铁刮刀或薄木板,由远及近将盐刮拢起堆,双手分别持铁刮刀或薄木板将盐撮起,倒入盐田边的竹制背篓中,残留的水分可通过竹篓缝隙漏出 。收到竹篓的盐背到盐田下的贮盐池或槽堆放起来,然后再装入袋子,背到盐田上面的驮台,由专门运盐的骡子驮走。
盐田修整
收完盐的盐田先用小扫帚扫净,然后用青木做成的三角形或梯形的拍子拍打抹平,盐田上出现的凹窝要用泥土填补。最后将整个盐田拍打一遍,防止渗漏。卤水池每年都要翻新,翻新的卤水池中要放入原来使用过的旧木柱以及旧盐土,这样可使卤水更好。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提高质量、产量,要对盐田进行彻底的落架翻修,时间一般在藏历3月份。盐田泥土不需要换,只是平置的圆木需要在卤水中浸泡2~3天,以利防朽。立柱则不需要在卤水中浸泡。经过修整的盐田要充分晾干,然后注入新的卤水,开始又一轮制盐。若两三天不注入卤水,盐田会发生干裂。
工具
制盐工具主要包括盐田拍、水勺、卤水桶、刮盐板、夹盐板、扁担、斗、袋等。盐田拍,主要用于修整盐田,多用青㭎木制成。水勺,用来舀卤水。木桶,用来背运卤水,大人用大的,小孩用小的。汲取卤水已经使用电动水泵和塑料管,所以卤水木桶的使用逐渐减少,大木桶有时用于装盐,小木桶现在已经不用了。木桶的制作方法为刮下树皮后,用盐浸泡,然后箍成圆筒,以前多用竹篾箍,现均用铁丝箍。垫子,以前背水时垫背用。扁担,用于挑卤水桶,担钩早期用木制的,现在用铁钩。刮盐板,早期木制,长方形,现在用铁皮制。夹盐板,用于收取晾晒好的盐。斗用于量盐。以前用山羊毛编织的袋装盐,现在多用尼龙袋子装盐。
2017年4月,昌都市政府成立古盐田创建5A级景区工作领导小组,标志千年盐田创建5A级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11月,重庆成立古盐田景区创等级小组团,出台《昌都市“古盐田民俗旅游区创建等级小组团”援藏工作细化方案》。
2021年3月,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增派2名援藏专技干部充实创建力量,力推盐田景区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创5A级景区要求。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2013年5月,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境内。
盐井千年古盐田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路程约105.6千米,用时约2小时3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