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王墓 编辑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城河南侧 ,是唐朝(7世纪—9世纪)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四十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 ,占地面积385平方千米 。
藏王墓是西藏自治区山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大的王陵,包括松赞干布墓、赤德松赞之陵,松赞干布墓封土顶部建有一座小型寺院,里面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像。藏王墓作为西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吐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和探讨价值 。
1961年3月4日,藏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藏王墓
地理位置:山南市琼结县
占地面积:385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Ⅰ—174
分类号:Ⅵ—13
所处时代:吐蕃
元朝(13世纪),藏王墓内的松赞干布墓的守墓人住房,被宁玛派大师隆巴·释迦维将其改建为松赞拉康(松赞干布祠堂) ,佛堂以主殿为中心,配有三世佛堂、护法神、僧舍等附属建筑 。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藏学家、意大利学者杜齐对藏王墓进行了考察 。
1959年,西藏文物调查小组对对藏王墓进行了考察,绘制了陵位图,确定了8座陵墓的墓主 。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期间,藏王墓松赞干布墓内的松赞拉康被拆除 。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对藏王墓进行勘测 。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次对藏王墓进行勘测,重新确定了陵墓的数目及各陵之间的方位关系 。
藏王墓鸟瞰
遗址分布
松赞干布墓
封土形制
藏王墓的封土形制分为方形平顶和梯形平顶两种,以方形居多,封土大多用土、木、石等材料夯筑而成,各墓的封土半数高约10米左右,封土形制分方形平顶、梯形平顶两种,其中方形平顶居多,其结构大多数是以土、木、石夯筑而成,夯层一般厚0.07米—0.28米,内有圆木坚固 ;墓封坡面为夯层,每一夯层约15厘米—20厘米厚,层层夯实,形成高大方形墓封,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 。
松赞干布墓
藏王墓内的松赞干布墓(1号陵墓),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陵墓,也是整个藏王墓群的主墓,墓门往西南开,墓边长100米,墓高13米;封土顶部,有座小型寺院(松赞拉康复原建筑),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像 。
赤德松赞墓
藏王墓内的赤德松赞墓,位于松赞干布墓的东侧,为赤德松赞和松芒布结的墓,封土较大,方形平顶边长180米 。
封土平面接近方形,顶小底大呈覆斗形,存高度为18米,墓顶长95米,宽67米,墓底长130米,宽124米,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朗达玛墓
藏王墓内的朗达玛墓,封土较小,为方形平顶,边长30米 。
综述
藏王墓存有墓碑两方,分布为赤德松赞墓碑、赤松德赞记功碑;石狮一对。
赤德松赞墓碑
藏王墓赤德松赞墓碑
石狮
藏王墓石狮,位于藏王墓6号陵前,为一对石狮,一狮已残,一狮除左腿断外,还较完整,通高(带座)1.55米,座长1.2米,宽0.76米 ,呈蹲座状,狮子头部昂起,卷鬃披于颈部,前肢稍向前伸,尾部自然卷向左侧,体形较为壮硕,四肢稍短,上体挺起 。
石狮
保护碑刻
2017年来,琼结县人民政府修订完善了《琼结县藏王墓及周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
2021年10月1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墓葬选址
山南泽当,相传是藏族的发祥地,后来逐渐向南发展,推进到雅隆河上游的琼结一带。公元七世纪,雅隆部落的崛起,先后吞并补尔瓦等部落,逐步统一了西藏地方,建立起吐蕃政权。随后,将其都城迁往拉萨。然而为表其不忘根本,仍在山南建有夏衙,不时移居于此。由于同样的原因,吐蕃赞普的陵墓(藏王墓)也修建在琼结地方的木惹山。藏王墓群的确切墓葬数量及其墓主,历来说法不一。据《智者喜宴》《西藏王臣记》记载,藏王墓原有墓葬二十一座 ,参照《雅砻佛教史》、《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分别是松赞干布墓、芒松芒赞墓、赤德松赞墓、赤德祖赞墓、赤松德赞墓、赤祖德赞墓、朗达玛墓、赤都松芒布杰墓、牟尼赞普墓 。
藏王墓鸟瞰
地理位置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城河南侧,背靠木惹山,前临雅隆河,分布在山坡上,海拔高度3819米 。
藏王墓
交通
山南市——乃东路——泽鱼线——滨河路——赞普路——藏王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