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阿底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阿底遗址尼阿底遗址

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海拔4600米,距最近的城市拉萨和那曲将近300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是一处规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旷野代遗址。

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约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尼阿底遗址是人类海拔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也创造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对于探索早期现代人群挑战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迁徙、适应过程,对于研究西藏地区人群的来与族群的形成,推动西藏地区文物、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9年10月,尼阿底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尼阿底遗址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38-1-13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20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发现了尼阿底遗址。

尼阿底遗址尼阿底遗址

2016年,正式发掘的尼阿底遗址,考古工作者在地层中发掘出土了4000余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凹缺器等,这些石器都是古代人群狩猎和采集的主要工具。

尼阿底遗址发掘现场尼阿底遗址发掘现场

尼阿底遗址科考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部分。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

尼阿底遗址发掘现场尼阿底遗址发掘现场

2024年7月,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腹地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该团队在西藏自治区色林错南岸的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发现了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文化研究的空白,也为理解人类早期在高原的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细石叶生产主要运用楔形石核和半锥形石核两种技术,其特征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特征高度相似。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11000—10000年。细石叶技术人群迁移进入高原可能与人类长期在高原生活以及现代藏族人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尼阿底遗址海拔4600米,距最近的城市拉萨和那曲将近300千米,是一处规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旷野代遗址。

年代

由于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测年的样品,课题组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了石英砂,开展了“光释光”测年。根据石英砂中元素信号随着时间流逝的变化,测定出距今约4万~3万年的年代。另外,研究人员还对遗址中出土的两个螺壳进行了碳14测年,也与“光释光”测年结果保持一致。

地层和文化层

尼阿底遗址地层的划分和文化层的辨认是难点。在湖滨沉积、坡积、风沙堆积、风力剥蚀、雨水改造、冻融等作用下,该遗址的堆积过程十分复杂。课题组从遗址中分辨出三个沉积单元,三个层位的年代自下往上分别是距今约4万~3万年、距今约2万年前后以及距今约1.2万~4000年。

最下面的层位是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层位。上面两个层位是因水流、风沙、坡积等作用后期扰动再埋藏形成的,其中的石制品与最下面的层位其实同属于一个年代。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尼阿底遗址出土石叶、石核等尼阿底遗址出土石叶、石核等

尼阿底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包括石叶、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锥等。

石制品

尼阿底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石叶技术特征。所谓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长薄、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的一个高峰和认知行为能力发展的新高度。

尼阿底遗址出土棱柱状石叶石核尼阿底遗址出土棱柱状石叶石核

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如果是少量的石叶,并不能说明人类一定来过,但尼阿底遗址发现的是一座大型“石器制造场”。在附近找到了石器生产的原料产地,相距发掘区有800米左右。实际上从原料产地到山坡以下一直到湖边,到处都有人类留下的石制品。各项信息表明,尼阿底遗址是一座大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石器制造场”。

研究价值

编辑
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证明了,4万年前的古人类可以生活在海拔约4600米的青藏高原申扎县区域。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约4480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的发现刷新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中科院副秘书长、前沿局局长高鸿钧指出:“这项成果对于探索早期现代人群挑战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迁徙、适应过程,对于研究西藏地区人群的来源与族群的形成,推动西藏地区文物、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石叶技术体系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文化传统中不很发达,仅在新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发现。而尼阿底遗址以石叶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文化遗物组合特征鲜明,由此具有了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指示意义。

历史文化

编辑
研究论文

2018年11月30日,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高星、张晓凌、王社江等学者的研究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这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约4万年前,也是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和最早的记录。审稿专家认为,尼阿底的发现圆满地解决了遗传学和考古学对人类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时间的不同认知问题。

所获荣誉

编辑
尼阿底遗址研究成果因其重要性,入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保护措施

编辑

尼阿底遗址碑尼阿底遗址碑

2019年10月,尼阿底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

申扎县人民政府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开车前往尼阿底遗址,路程约300千米,用时约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