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央和东嘎遗址 编辑
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东嘎村、皮央村,是宋朝至明朝时期的古遗址。
皮央和东嘎遗址是一处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皮央石窟群是西藏考古已发现的最大一处佛教石窟遗址。集中在半山腰的3个洞窟中的东嘎壁画保存得较好。它的形成及其年代,在众多的西藏历史、宗教、文化档案中没有记载,是一个尚待解破的文化之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洞窟壁画有近千年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较高。壁画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画中还有些异国他乡的人物、图案、造型。壁画采用特殊的矿物颜料绘制,经久犹新,毫无褪色。壁画题材主要有佛像,菩萨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等,还有各种装饰图案纹样及密教曼陀罗等。各种天女图案最多,造型生动,变化丰富。皮央和东嘎遗址包含有石窟、佛寺、佛塔、墓葬、房址等多类古代文化遗存,遗址的年代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佛教文明时期,为西藏西部地区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3年3月5日,皮央和东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皮央和东嘎遗址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东嘎村、皮央村
所处时代:宋至明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422-1-422
1994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与四川大学联合调查队来到阿里,维修并再次调查了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
1997年,为配合阿里地区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成立了“阿里文物抢救办公室”,阿里文物抢救工作办公室于1997~1999年间开展了对含壁画洞窟的加固、山体治水以及壁画保护。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和登记。
2013年,启动了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修缮保护工程。
2015年,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濒危壁画同比例临摹复制工程完工。
皮央和东嘎遗址位置图
皮央和东嘎遗址
皮央和东嘎遗址是一处以佛教遗存为主的大型遗址,包括石窟群、寺庙、佛塔等遗迹,分布在相距1千米左右的皮央、东嘎两村附近。
佛寺建筑遗迹
格林塘佛寺建筑遗迹分图
格林塘佛寺遗迹,系一处由佛塔、殿堂塔群及围墙等构成的“塔院式”建筑群,平面布局依台地地形而变化,呈不规则形,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格林塘建筑群可分东、西两组,西侧地势稍高,东侧稍低。西侧建筑群四面均有残墙、布局似乎自成单元。北部以一大型佛塔为中心,四周分布若干小佛塔遗迹。南部则以杜康大殿为中心,其南侧亦有若干小佛塔。东侧建筑群的主体为一门道朝东的佛殿,其南侧由西转向南排列有7座佛塔,其西北侧有残墙围成的一组建筑遗迹。整个格林塘建筑群均由土石砌筑的墙体围成,围墙转角处多有类似“角楼”的建筑,有的在墙上设观察孔,围墙的西、北两段保存较完整。杜康大殿平面略呈“凸”字形,门道朝向东南,由主殿、配殿、门廊等多个单元组成。
皮央村西侧佛寺遗迹,千余孔石廊主要分布在山丘东、南级的崖壁和崖坡上。山丘顶部亦有多处佛教建筑遗迹及少量石窟遗迹,从北至南分布有“拉不让孜”(高僧僧舍)、杜康大殿(集会殿)、塔群、扎仓(僧舍)、仓库杂房等。这几组建筑均依山势而建其中“拉不让孜”建在最北端的山丘顶部,杜康大殿及塔群建在山丘中部,仓房、僧舍等建在山顶南端。这些殿房遗迹周围残存长度、高度不一的围墙,墙用泥石筑成,厚0.6~1米。它们与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大型建筑群,其主体部分在皮央石窟群的IV区范围内。
石窟遗迹
佛小像
土塔遗迹
佛塔群
木雕
皮央和东嘎遗址发掘和调查采集的各类遗物共计1000余件,其中小件器物130余件,包括木雕、石雕、唐卡、铜像、泥塑、泥模像、纸本写经、桦树皮印像、织物等佛教遗物和彩绘顶板、塔刹陶砖等佛教建筑构件。此外还出土有石器、木器、甲衣、衣物、弓箭、铁(铜)器、画笔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同时,在发掘中还采集了部分自然遗物,如植物果实、炭粒、粮食种子等。
壁画
佛坛基部壁画
南墙下部墙裙处壁画
第79号石窟供养人壁画
地理位置
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东嘎村、皮央村。
皮央和东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皮央和东嘎遗址,路程约56.3千米,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